劉潘全 鄧偉雄 黃彩枝
摘要 [目的]研究馬尾松+紅椎混交對林木生長的影響。[方法]在派陽山林場試驗性種植的基礎上,選取具有代表性的4種馬尾松+紅椎混交模式,并與同時營造的純林進行比較。[結果]7年生混交林4種造林模式馬尾松和紅椎兩者生長效果均好于純林,馬尾松和紅椎混交比例為9∶1時,馬尾松生長效果最好,而馬尾松和紅椎混交比例為7∶3時,紅椎生長效果最好。[結論]該研究可為我國人工林可持續經營提供科學依據,研究結果對指導混交林經營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 馬尾松;紅椎;混交林
中圖分類號 S7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0-0094-02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xed Pinus massoniana + Castanopsis hystrix on tree growth. [Method]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plantation in the Paiyangshan Forest Farm, four kinds of P. massoniana + C. hystrix mixed forest were selected, comparing with the pure forest built at the same time.[Result]The growth of P. massoniana + C. hystrix in 7yearold mixed forest had better growth effects than the pure forest. The growth of P. massoniana was the best when the proportion of P. massoniana and C. hystrix was 9∶1.The growth of C. hystrix was the best when the proportion of P. massoniana and C. hystrix was 7∶3. [Conclusion]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forest in China,the stud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guidance for guiding mixed forest management.
Key words Pinus massoniana;Castanopsis hystrix;Mixed forest
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國南亞熱帶東部濕潤地區典型的鄉土針葉樹種,具有速生、產脂高、材質好、樹干直、出材率高、適應性強等優點,可以大范圍推廣種植,為我國南方重要的商品材樹種,經營馬尾松大、中和小徑材經濟效益均較好。紅椎(Castanopsis hystrix)是我國南亞熱帶地區優良珍貴鄉土闊葉樹種,也是大徑級的珍優造林樹種。研究表明,紅椎適合與松、杉造林,形成單層或復層結構針闊混交林,既有利于提高針葉林抗災能力,減輕火險和病蟲危害,又因凋落物多,對改良土壤和涵養水源的作用大,有利于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通過營造松闊混交林,既可高效培育優質大徑級闊葉用材,又可在短期內收獲經濟效益較好的中小級徑材。在我國南亞熱帶地區,紅椎和火力楠等優良鄉土闊葉樹種均是混交林較為成功的樹種,營造松闊混交林對各個樹種生長和林地生產力的保持和提高有較好的促進作用[1-3]。而當前國內外對于混交林混交樹種、混交模式、混交比例的研究報道較少[1-4]。筆者以廣西國有派陽山林場營建的桐棉種源馬尾松紅椎混交林為研究對象,設置4種馬尾松紅椎混交比例的造林模式,對其經營效益進行初步探討分析,以期為我國南亞熱帶地區發展優質、珍貴、大徑級用材林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廣西西南部寧明縣境內的派陽山林場,地理坐標為107°10′E、22°01′N,屬北熱帶季風氣候區,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海拔400~550 m,土層厚度>80 cm,環境濕潤,光照充足,熱量充沛,夏長冬短,干濕季節明顯,年平均氣溫約為20 ℃,最低氣溫約為4 ℃,≥10 ℃活動積溫7 730 ℃,年平均無霜期360 d,全年日照時數1 650.3 h,年降水量1 250~1 700 mm,相對濕度82.5%。
1.2 試驗方法
造林地選在廣西國有派陽山林場大王山分場6林班,采用桐棉種源馬尾松和紅椎進行混交造林,設置4種馬尾松+紅椎混交比例(9∶1、8∶2、7∶3、6∶4)的造林模式,記為A、B、C、D,4個模式試驗林面積各2 hm2,對照組馬尾松純林(E)和紅椎純林(F)面積各2 hm2,試驗林總面積12 hm2,種植密度為2 m×3 m,于2010年1月造林,采取相同的撫育措施,造林前5年每年砍草2次,施肥2次,造林第6年開始每年砍草1次,施肥1次。
1.3 樣地調查
在試驗林內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標準樣地,樣地大小為400 m2(20 m×20 m),每個模式和對照組分別設3個重復,共18個樣地。對樣地內馬尾松和紅椎的胸徑、樹高進行每木測定,計算單株材積量,調查各個樹種保存率。
1.4 統計分析
原始數據使用Office Excel 2003軟件進行初步分析計算。
2 結果與分析
2.1 馬尾松混交林與純林對比分析
造林前期,林分郁閉前,混交林與純林比較區別不大,隨著造林時間的延長,混交林和純林之間的差別開始變大。由表1可知,4種造林模式7年生混交林中馬尾松的平均胸徑為14.60、14.05、13.15、13.90 cm,平均樹高為10.20、9.30、9.20、8.90 m,分別比馬尾松純林平均胸徑(11.20 cm)高出30.36%、25.45%、17.41%、24.11%,比馬尾松純林平均樹高(8.10 m)高25.93%、14.81%、13.58%、9.88%,4種混交林單株材積量為0.086 5、0.074 1、0.064 8、0.069 8 m3,分別比純林馬尾松單株材積量(0.042 8 m3)高102.10%、73.13%、51.40%、63.08%。統計數據顯示,林分郁閉后,4種混交模式中,無論是胸徑,還是樹高及單株材積量,其生長量均高于馬尾松純林。
2.2 紅椎混交林與純林對比分析
在同一立地條件下,混交林在造林前期,林分郁閉前,混交林和純林差別不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混交林和純林之間的差別也隨之變大。由表2可知,4種造林模式7年生混交林中紅錐的平均胸徑為12.00、12.50、12.25、12.10 cm,平均樹高為11.00、10.80、11.60、10.80 m,分別比紅椎純林平均胸徑(9.10 cm)高31.87%、37.36%、34.62%、32.97%,比紅椎純林平均樹高(8.75 m)高25.71%、23.43%、32.57%、23.43%,4種模式混交林中紅椎單株材積量為0.066 8、0.070 8、0.073 1、0.066 7 m3,分別比紅椎純林單株材積量(0.032 1 m3)高108.10%、120.56%、127.72%、107.79%。統計數據顯示,混交林紅椎無論是胸徑,還是樹高均高于紅椎純林,混交林單株材積量相差達到了極顯著水平。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在同一立地條件和采取相同的撫育措施下,馬尾松紅椎混交造林,造林前期,林分郁閉前,A、B、C、D這4種模式混交林和純林E、F生長對比效果區別不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林分郁閉后,混交林和純林的生長效果開始出現明顯區別,7年生混交林4種造林模式馬尾松和紅椎兩者生長效果均好于純林,馬尾松和紅椎混交比例為9∶1時,馬尾松生長效果最好,混交林平均胸徑、樹高、單株材積量分別比馬尾松純林高30.36%、25.93%、102.10%,而馬尾松和紅椎混交比例為7∶3時,紅椎生長效果最好,混交林平均胸徑、樹高、單株材積量分別比紅椎純林高34.62%、32.57%、127.72%。
廣西屬于我國南亞熱帶地區,當前,該區速豐林資源主要是松樹、杉木和桉樹,且均為人工純林,培育目標大多是工業原料林[4],速豐林資源總體凸現純林多、混交林少,桉樹多、其他樹種少,一般樹種多、珍貴樹種少,中小徑材多、大徑材少等“四多四少”問題。因此,合理經營優化樹種結構,增加鄉土樹種木材資源儲備,大力營造鄉土闊葉樹種、珍貴樹種和混交林[5-9],構建形成樹種多樣、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資源培育體系,發展優質、珍貴、大徑級用材林,推動森林培育經營轉型升級是目前該區發展速生豐產林的主要目標。該研究作為松闊混交林生長情況的一個階段性研究結果,證實了馬尾松和紅椎混交造林在林分郁閉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林木生長,可為廣西乃至我國南亞熱帶相似地區人工經營培育發展大徑級珍貴闊葉樹種、改善馬尾松純林林地地力、提高經營效果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郭文福,蔡道雄,賈宏炎,等.馬尾松與紅椎等3種闊葉樹種營造混交林的生長效果[J].林業科學研究,2010,23(6):839-844.
[2] 甘劍偉,劉達峰.蔣燚:規模發展紅錐正當時[J].廣西林業,2014(2):21.
[3] 林嘉輝.紅椎速生豐產栽培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17,11(35):31-32.
[4] 譚玲,何友均,覃林,等.南亞熱帶紅椎、馬尾松純林及其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質比較[J].西部林業科學,2014,43(2):35-41.
[5] 張緒峰.樹種配置對森林多功能影響的模擬與綜合效益評價[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6.
[6] 俞新妥.混交林營造原理及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1-18.
[7] 盛煒彤.人工林立地衰退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3-46.
[8] 許紹遠.中國南方主要混交林類型研究概述[J].林業科技開發,2000,14(5):3-6.
[9] 李鐵牛,于東亞.混交造林在充分發揮森林生態效益上的重要意義[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1,24(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