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硯 李燦
摘要 以土地管理學課程為例,探討了新形勢下我國資源環境與生態國情、城鄉國土空間結構與二元土地制度、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等議題對課程改革的要求。從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2個方面闡述了課程體系優化的思路。最后,針對資源管理類課程的特點,提出了問題式教學、能力導向式教學和混合個性化教學。
關鍵詞 課程體系;教學改革;資源管理類課程
中圖分類號 S-01;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0-0222-04
Abstract Taking the course of land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quirements for curriculum reform of social new issues, including national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situation, urbanrur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dual land system,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eautiful China. Then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idea of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ining program and curriculum content. Final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abilityoriented teaching and blended individual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 management courses.
Key words 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reform;Resource management courses
隨著資源環境問題凸顯,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我國開始步入深化改革發展時期。在此背景下,國家對土地資源管理與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應對當前社會呈現出全方位關注土地問題的態勢,加強高校與社會經濟的聯系,使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嚴峻形勢下的人地矛盾問題,探索城鄉二元結構下土地問題的癥結所在,培養大學生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新形勢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也是推進土地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土地管理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型交叉學科,在教學中特別強調要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上;同時,該課程也是受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制度影響較大的一門課程,其研究內容在不斷更新與發展,需要不斷充實和優化課程內容體系。因此,該課程一方面要求教學內容體系傳承和深化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需要積極關注社會經濟發展變化,新形勢下需要將資源環境生態國情、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以及城鄉二元體制結構背景等內容融入課程教學體系中,增強學生與社會實際問題的聯系。同時,鑒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教學要求,需要調整和改善專業課程間的實踐教學結構,協調土地管理學理論問題在實踐課程教學中的設計與實習,以提高土地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即從專業整體性視角進行課程優化的頂層設計。因此,結合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有必要探索和改革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1 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新形勢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資源環境呈現的嚴峻形勢,土地資源管理與利用出現了新的特點和問題,為此,國家在土地資源管理領域的政策和制度探索進一步深化,面對新形勢和新特點,土地資源管理教育需要及時改革,完善教學內容體系。
1.1 資源環境與生態國情
土地管理主要關注國土資源開發與利用及其存在的問題,但對土地資源的具體承載情況介紹不多。根據我國國土資源利用狀況可知,我國地理空間存在一條土地資源利用差異顯著的“胡煥庸線”,該線東南半壁占國土面積的43.24%,承載了94.41%的人口;西北半壁占國土面積的56.76%,承載了5.59%的人口,描述了我國人口分布、農業耕作、城鎮格局等分布極不平衡的地理特征[1]。對于當前嚴峻的環境問題(如霧霾、土壤重金屬污染、水資源污染、農業化肥過度施用等),教材在這方面知識的涉及明顯不足,離開環境問題來討論土地資源,同樣會導致片面的土地資源國情認識。
與此同時,近二十年來的大規模高速發展已經使自然資源的承載面臨嚴重困難,耕地資源被嚴重過度消耗,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傳統優越的農業發展環境已經不復存在,我國東南部優越的水土熱資源、耕地資源與人口集聚形成的城鎮在空間上高度重合,致使當前耕地資源重心向東北、西北偏移。同時,城鎮粗放發展,城鎮人均建設用地面積110~130 m2,大部分小城鎮人均占地面積為200~300 m2,而大規模工業化發展致使我國北方15個省(市)嚴重缺水。此外,我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有機污染范圍日趨擴大,有毒有害污染不斷增加,生態災害頻發,農村和農業環境問題嚴重。這些都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源環境呈現的新變化。對于資源環境本底和出現的問題,需要及時在課程教學中體現出來,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國土資源和環境生態國情。
1.2 城鄉國土空間結構及其二元土地制度
我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城鄉二元的空間與制度結構,在國土空間上呈現出明顯的農村與城鎮的差異,同時在行政管理上又存在城市與農村戶籍管理的制度屬性,二元空間環境與二元制度環境已成為我國目前最大的國情。2014年我國城鎮土地面積為8.9萬km2,占國土面積的0.92%,其中城市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0.43%,而在我國有54.8%的人口生活在城鎮中,只占國土面積0.92%(8.9萬km2)的土地承載了7.5億人口,剩下絕大部分的國土為廣大農村地區,只承載了不足全國一半的人口數量。與此同時,我國土地資源管理還賦予了城鎮和農村二元管理的土地制度,這種二元土地管理與戶籍制度緊密結合,所以我國存在常住人口城鎮化和戶籍人口城鎮化并存的現象。2014年,常住人口測算的城鎮化率為54.8%,戶籍人口統計的城鎮化率為35.9%,二者相差18.9百分點,也就是說存在2.5億左右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被統計為城鎮人口,而這部分人口并沒有享受真正的市民待遇。在城鄉國土空間差異的現實中,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存在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即農村空心化問題,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農村產業布局無序、農村基礎設施供給不足、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農村日益衰敗等問題[2]已成為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最突出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
在影響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中,城鄉二元土地制度是影響最大的制度安排,城鄉二元的土地權利體系、配置方式、收益分配、管制差異等制度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土地財政、城中村、小產權房、高房價、征地沖突、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不匹配等問題。究其原因,這是因為這套制度在城鄉之間設置了障礙,限制了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和平等交換。在教學實踐中,如果忽視這些現存問題和制度背景,探討土地管理的環節、方式和要求是沒有意義的,難以深刻理解我國土地管理的實情。
1.3 新型城鎮化建設
當前我國處于快速城鎮化發展時期,但是城鎮化發展存在城鎮化率虛高、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相脫節、大城市過度膨脹、農村空心化嚴重等一系列突出問題。為此,2013年底國家提出新型城鎮化戰略,我國城鎮化發展開始發生重大轉型。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即努力推進農民市民化。由于城鎮化能夠深刻地改變人的社會組織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與舊有城鎮化發展方式不同,新型城鎮化強調3個方面的內涵:強調民生、強調可持續發展和強調質量[3]。在土地方面,需要改革土地要素制度,從土地制度改革入手,尋找破解“資源—人口—制度”問題的鑰匙。因此,由于新型城鎮化探索道路上的資源要素改革、二元體制破除、人地資源匹配等問題,所以研究當前土地管理問題離不開時代背景。反觀傳統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現行土地管理方式成為導致城鎮發展過程中投資與需求失衡、資源過度向大城市集聚、城鄉發展不平衡、資源能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城鄉基礎設施和福利覆蓋不均衡等問題的關鍵原因,因此土地管理問題與社會經濟發展時代背景緊密相關,土地管理的教學內容體系不能缺少對新型城鎮化問題的關注。
1.4 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
鑒于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和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十八大報告系統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認清資源環境生態基礎條件和面臨的問題,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形成生態文明的價值理念,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鑒于此,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建構全面的生態文明道德意識與倫理觀念勢在必行。在開展土地管理課程教學時,就需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優化課程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路徑、方式滲透到課程教學體系中。在當前土地資源經濟價值凸顯、土地供需矛盾加劇和土地污染嚴重的背景下,對土地資源管理的課程講解不能簡單局限于土地資源利用本身,而要置于生態文明理念和建設背景下,闡述土地利用的資源國情與態勢、資源環境整體背景、生態建設內容、管理機制與探索改革方向等問題。
建設美麗中國是國家層面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構想和實踐目標,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質就是生態導向[4],社會各階層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推動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天藍、地綠和水凈的美好家園。國土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是保障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和重要因素,也是探求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與要求落到實處的物質基礎。因此,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導向下,土地管理教學內容體系必然要因應國家發展需求,探索國土資源科技管理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土地管理教學理應成為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載體[5]。
2 課程體系的優化思路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形勢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課程體系建設需要及時應對。土地管理學課程與國家制度方針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關,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和實踐性特點,需要教研人員不斷充實內容與優化課程內容體系,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
2.1 培養方案優化與調整
土地管理學課程在不同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安排上各有不同(表1)。結合各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實際,有的學校將這門課程列為專業學習的入門課程,有的著重強調對我國土地管理體制的系統講解,安排課時較多,各院校之間各有特色。結合李燦等[6]關于大類招生培養下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認知調查分析來看,公共管理類大類招生模式下土地管理學課程作為公共平臺課,被納入大類培養通識課程,存在課程模塊化設置和與專業課程銜接不暢等問題。從專業課程體系來看,土地管理學課程主要介紹土地資源管理的基本理論,圍繞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制度特征,講授土地權籍管理、利用管理、資產管理和市場管理等內容,是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和素養的核心課程,同時也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專業學習的入門課程。因此,該課程適合安排在第2學期或第3學期,同時有必要完善課程實踐環節,有條件的高校可結合當地土地管理實際問題,設定實踐教學環節,為學生逐漸進入專業知識學習和后續高級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2.2 課程內容充實與完善
對大學專業課程教學而言,應該以專業思維培養為主,理論知識傳授為輔,特別是在當前知識信息爆炸和信息傳媒手段多樣的時代,學生接觸專業知識的方式多樣、快速、簡捷,專業教師的職責應該是幫助學生構建專業知識體系、進行專業思維訓練、拓展專業認知視角、鑒別審視專業知識內容,而不是固守傳統的知識條目灌輸與理論宣講。在此背景下,對大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授課能力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對教材的編寫體系提出了挑戰。目前,土地管理學現有的幾版教材雖然都是行業內資深專家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探索匯編的成果,也是非常優秀的專業書籍,但教材內容的編寫體例、涵蓋內容和知識體系均側重于我國土地管理實踐工作環節,許多國土資源部門的規章制度、政策措施、原則規范和工作流程等內容呈現在書本中,而對我國土地資源國情、政策背景形勢、體制規制改革等內容介紹不多,對土地管理的原理闡述也只是簡單概括,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問題思維和案例闡釋還有待加強。當然,這也與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實踐發展的實情有關,畢竟我國現代城鄉統一的土地資源管理是從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時間較短,各種理論和實踐經驗總結還有待提升。在知識模塊上,結合當前我國土地資源國情和緊張的人地關系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呈現的新形勢,該課程可在資源環境形勢、生態文明建設、二元體制背景、資源管理原理、土地管理案例分析、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不斷更新和補充相關內容,以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與此同時,國際化視角下土地管理的內容體系還應該放眼于國外的情形,不同國家、社會制度、文化背景下土地管理的制度與理念等有所不同,了解國際上的最新進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的土地管理制度特征。
3 課程教學模式優化探索
3.1 問題式教學
土地管理學是與我國土地管理實踐緊密相關的一門課程,而當前正處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改革的深水期,許多有關土地方面的社會問題呈現出來,正好成為研究土地管理問題和當前土地制度改革的鮮活素材。問題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問題、基于探究、綜合性、合作性、反復性的學習,問題探討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借助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與探究的興趣,并激活學生與此主題相關的已有知識與相關經驗,還能幫助學生發現重要的概念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是西方高等教育中頗為流行的教學模式[7]。土地管理講授的內容很多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如城中村、小產權房、農村宅基地、征地、城市更新、房地產等),因此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整理相關知識點的社會問題素材,知識講解通過問題方式呈現,以情境認知的方式,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識別、界定、分析與解決過程,推動知識不斷建構與再建構的過程,不斷鞏固知識來源,并不斷發現新的知識,從而完成對知識點的學習。
3.2 能力導向式教學
能力導向式學習強調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專業問題分析素養鍛煉。能力導向不僅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更關注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教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獨立自覺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依靠自身能力來理解、掌握知識并發現問題,從而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8]。在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的職責不僅在于引導學生,而且要傾聽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見解。學生能力的提升是通過不斷的積累和鍛煉推動的,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組成課題研討小組,通過互動研討與深入探索,學生會發現自身知識與能力方面的欠缺與不足,主動去搜尋解決問題的知識、方法和思路,借助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聰明才智,在個人觀點表達和集體思維分享的過程中,不斷重構知識體系,產生指向問題的新的知識結構和分析能力,使知識的架構轉變成合作的成果。如此反復,這種學習模式的效果遠遠好于傳統教學模式,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更主動,使知識體系的構建更加全面和穩固。
3.3 混合式個性化教學
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不斷推動了教學實踐模式改革,這已成為當前教學模式多樣化探索的一種新思路[9]。隨著數字網絡科技的進步和全球化的影響,各種媒介工具在教學中得到應用,開放教育資源遍布各個領域和各種網絡媒介,如可汗學院、網易公開課、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的興起與傳播,極大地促進了學習資源的共享和個性化學習,這些新興的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前高校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重要實踐方式,并由此引發了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一方面,網絡環境下的共享學習可以有效配合和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其靈活便捷多樣的模式很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環境。另一方面,網絡環境下的個性學習環境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課堂學習,欠缺教師的參與,只會導致學生學習方向錯亂和學習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將傳統學習方式和網絡學習(E-learning)結合起來,并兼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與興趣,在分析學生需要、教學內容和實際教學環境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認知效果。在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中,需要教師兼顧課程組織、素材整理、個性輔導等多重角色,利用數字網絡媒介,分解課程授課內容,建立網絡課程素材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習過程包括明確需求、學習定制、內容選擇、方式選擇、檢測評價等環節。比如,把教學任務分解為2塊任務——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明確課堂學習的內容,再根據學生的需求,把課外學習內容分解為不同的任務模式和內容要求,再根據教師的指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在學習中完成檢測和評價。
4 結語
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發展呈現新的變化形勢,這些變化均不同程度地與土地管理相關,與此同時,社會上呈現全方位關注土地問題的態勢,在此背景下需要重新梳理社會發展對土地管理課程教學的需求,補充完善土地管理知識體系,優化教學培養方案,同時,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如問題式教學、能力導向式教學和混合式個性化教學等),通過探索新的教學改革,不斷總結經驗,提升土地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筆者以土地管理學課程為例,通過其新形勢背景下面臨
的問題分析、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優化分析,在教學改革探索中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為同類型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陳明星,李揚,龔穎華,等.胡煥庸線兩側的人口分布與城鎮化格局趨勢:嘗試回答李克強總理之問[J].地理學報,2016,71(2):179-193.
[2] 龍花樓.論土地整治與鄉村空間重構[J].地理學報,2013,68(8):1019-1028.
[3] 單卓然,黃亞平.“新型城鎮化”概念內涵、目標內容、規劃策略及認知誤區解析[J].城市規劃學刊,2013(2):16-22.
[4] 王曉廣.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美麗中國建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9-25.
[5] 李燦,王思硯.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農林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育特色與改革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5(6):87-90.
[6] 李燦,王思硯,鄒靜琴.大類招生模式下公共管理類學生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認知分析[J].中國農業教育,2016(1):87-92.
[7] 連蓮.國外問題式學習教學模式述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126-133.
[8] 周秀慧.論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6(15):81-83.
[9] 李逢慶.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9):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