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婭
【摘要】我國民族眾多,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其非常特色的藝術文化。隨著社會對民族藝術傳承和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民族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在此背景下開展武陵山區民族音樂非遺保護現狀的調查研究,對實現武陵山區民族音樂保護具有重要價值意義。
【關鍵詞】武陵山區;民族音樂;非遺;調查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武陵山區民族音樂非遺保護現狀分析
(一)民族音樂相繼被納入非遺名錄
武陵山區擁有特色鮮明的民族音樂文化,從發展至今一直得到了非常好的傳承。武陵山區的地理環境和民族結構造就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資源,通過調研發現,武陵山區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比如侗族的蘆笙音樂、苗族瑤族的民歌、土家族的打溜子和南溪號子等,都相繼申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使得武陵山區的民族音樂越來越多地得到全面、科學的傳承和保護。
二、武陵山區民族音樂非遺保護存在的問題分析
誠然,武陵山區民族音樂的非遺保護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著某些民族音樂沒有納入非遺保護或者非遺保護不到位的情況。
(一)地方政府對非遺保護重視程度不夠
武陵山區由于跨度相對較大,經濟發展情況不太樂觀,地方政府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而忽視了對民族音樂等非遺的保護,這就使得很多時候民族音樂的非遺保護工作流于形式,沒有得到長期的重視。比如,有的時候只是在申請非遺的時候掛一塊牌子,非遺申請成功以后就放任其發展,沒有將民族音樂的非遺保護落到實處。
(二)民族音樂非遺傳承工作開展不佳
由于民族音樂相關的產業發展不夠理想,嚴重制約了民族音樂的現代化傳承和推廣應用,很多民族音樂的傳承人如果單純地依賴民族音樂文化表演等活動是很難生存下去,整個民族音樂市場發展的不景氣導致民族音樂非遺傳承人只能無奈地選擇其他出路來維持生計,長此以往,從事民族音樂非遺傳承的人越來越少,更加制約了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三)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創新效果不好
一方面,從事民族音樂非遺傳承的人越來越少,本身就限制了民族音樂的多樣化發展;另一方面,年輕人更多的去到城市工作,真正留在武陵山區的年輕人比較少,且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喜歡流行音樂,對傳統民族音樂缺少足夠的興趣和重視,真正能耐心學習、發展和創新民族音樂的年輕人非常少,影響了民族音樂的現代化發展和創新。
三、武陵山區民族音樂非遺保護與傳承策略
(一)推行“互聯網+民族音樂”的非遺保護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各個行業領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就民族音樂的非遺保護工作而言,武陵山區也完全可以創新互聯網思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推行“互聯網+民族音樂”的非遺保護模式。比如,地方政府部門通過協調配合,積極舉辦關于民族音樂非遺保護的相關活動,通過互聯網等平臺進行宣傳和推廣,為民族音樂非遺傳承人提供表現的機會,帶動整個地區民族音樂的創新和發展。同時,政府部門還可以給予民族音樂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優惠和便利,積極推動民族音樂相關文化企業的建設。
(二)開展民族音樂主題文化旅游活動
將武陵山區的民族音樂與地方文化結合起來,開發民族音樂文化旅游景點,完善武陵山區文化旅游相關的配套措施,提高武陵山區民族音樂主題文化旅游活動的質量。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民族音樂文化節,吸引國內外更多的游客來了解武陵山區民族音樂文化。同時,結合武陵山區民族音樂文化創新旅游相關紀念品,帶動相關產業的綜合發展。
(四)提高民族音樂非遺保護的意識
首先,在武陵山區當地積極開展民族音樂非遺保護的宣傳工作,提高民眾對民族音樂非遺保護的意識,營造民族音樂非遺保護的環境,鼓勵民眾配合政府相關部門開展民族音樂非遺保護工作。
其次,積極培養民族音樂非遺傳承人才,通過不斷創新民族音樂形式,豐富民族音樂的內涵,吸引年輕人從事民族音樂非遺傳承工作。通過多種形式的表演和宣傳,一方面提高民族音樂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吸引地方高校開展相關的學術研究,創新和發展民族音樂,實現民族音樂作品的代代相傳。
綜上所述,武陵山區民族音樂的非遺保護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得到了國家和政府部門的關注,國家甚至也將很多代表性的民族音樂納入了非遺保護范圍,同時也建立了一系列的文化生態保護區。但是,武陵山區民族音樂的非遺保護工作并沒有因此得到全面改善,還存在著政府重視程度不高、民族音樂非遺保護傳承受阻、發展創新后勁不足等問題。為此,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傳承和完善武陵山區民族音樂非遺保護與傳承策略。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