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摘 要]小學音樂欣賞課對于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視野的拓寬、感知和感受美的能力的提升等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為小學音樂課的重要補充之一,為小學生后期的成長、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就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實踐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和分析。
[關 鍵 詞]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3-0072-01
小學音樂欣賞課作為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其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以音樂作品為教學審美的對象,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促進自身音樂感知和體驗能力的增強,以便于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審美價值觀。
一、探索小學音樂要素在音樂欣賞課中的意義
不同的地區或者民族,其表達音樂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而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流派所呈現出的音樂效果也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不同的音樂表達效果,把握音樂的風格,才能促進音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比如,《賽馬》這首樂曲,主要是以展現內蒙古草原賽馬的壯觀景象為主的。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必須掌握好樂曲的風格與特點,緊緊圍繞蒙古族人在歡慶盛大節日時的愉快心情這一主線開展教學活動。在播放賽馬的視頻時,應該將騎馬的動作與蒙古族傳統舞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展示傳統蒙古族舞蹈的方式,引導和鼓勵學生自由地發揮和表演,將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
二、小學音樂欣賞課情境的創設方式
(一)利用環境布置創設情境
教師在開展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時,可以采取布置音樂教學情境的方式,將學生的想象力充分激發出來。比如,在欣賞小動物單元的樂曲時,要求每人帶一個小動物的玩偶,然后將其擺放在教室的各個角落,而在學生擺放的過程中,教師則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相關的故事情節。在播放到與小動物相關的音樂時,學生不僅認識了不同種類的動物,同時也使得音樂旋律更加生動,降低了學生理解和認識音樂內涵的難度。
(二)畫面再現情境
由于小學生具有愛幻想的特點,所以,教師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應該為學生營造出有助于其發揮想象的教學情境。比如,在進行圖片展示或者視頻播放時, 通過學生所表現出的音樂感受力,完成對學生音樂興趣愛好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對學生音樂詞匯的積累、音樂思維的發展等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其也為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形象語言描繪場景語言
教師在開展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時,不僅要明確教學的主題場景,同時在語言的組織和運用過程中,必須實現對音樂作品中人物、事件等的真實再現,才能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切身地感受到音樂作品中蘊含的強大的力量,才能達到促進學生音樂欣賞水平有效提升的目的。
(四)利用故事導入場景
故事導入場景教學,是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比如,在進行《天鵝湖》這首樂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播放音樂的同時,向學生詳細地講解音樂作品的背景和歷史,將這些文化因素通過故事的形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對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激發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音樂劇講故事等形式進行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
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課教學時,將舞蹈、形態語言、旋律等不同的方式結合在一起,不僅有助于學生表現欲的有效提升,同時也為視聽效果的順利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由于小學生的模仿能力相對較強,所以教師在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小學生的這一特點,要求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活躍課堂的氣氛。在音樂作品欣賞完畢后,再要求學生將其中的故事情節等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達到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作品的認識和理解的目的。
四、形成多元化的曲目欣賞教學
教師在開展音樂欣賞課教學時,應該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盡可能地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搜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曲目進行教學。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欣賞不同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的過程中,促進自身音樂欣賞能力的穩步提升。另外,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課程教學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必須打破傳統的以聆聽為主的音樂欣賞教學方式,將樂感、識譜、演唱、演奏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融入音樂欣賞課教學中,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內涵分析能力的不斷提升,為其后期音樂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根據現階段小學生的年齡特色,積極地進行教學觀念的創新與改革,調動小學生音樂欣賞積極性與主動性,采取不同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小學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效率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周碩潔. 論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音樂欣賞課教材與教學方法[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謝瓊. 關于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實踐與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