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慧琳
[摘 要]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傳統藝術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凝結著我國廣大群眾的聰明和智慧。翻開傳統藝術這幅歷史畫卷,那些藝術作品迎面而來,在帶給人審美享受的同時,也讓文化自信開始在人們心目中再生。在倡導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傳統藝術也從歷史長河中得以重生。在小學美術中巧妙融入傳統藝術,可以使美術課堂“煥然新生”,使學生從小就能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讓民族精神、民族氣質在他們的血液里流淌。
[關 鍵 詞]傳統藝術;小學美術;手工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3-0092-01
傳統手工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重拾傳統工藝,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工藝的延續。借助美術教學的平臺,將傳統藝術巧妙滲透其中,既可以為傳統的美術課堂帶來新的活力,又可以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通過文化搶救工作,使傳統藝術美術事業后繼有人。
桂美版小學美術教材,知識面廣,形式多樣,傳統藝術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教材內容來巧教小學美術,通過對傳統藝術的針對性、擴展性教學,讓小學生在文化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對傳統藝術產生認同和熱愛。
一、美術教學是對傳統藝術的審美再現和傳承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城市中的孩子往往是在電影、動漫等現代傳媒藝術浸泡中長大的,傳統藝術對于他們而言,猶如外星人一樣稀奇。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的未來接班人,都不關注本國的傳統文化,不了解本國的傳統藝術,那么若干年以后,曾經引以為傲的、凝結無數人心血的傳統藝術又將何去何從呢?因此,在美術教學中,進行審美再現和傳承具有重要的作用。想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從美術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身心規律出發,來整合美術教材內容和傳統藝術,找到最佳切入點,使小學生通過動手動腦,來學習、賞析和制作美術作品、傳統工藝品等。學生學習和制作的過程,必然會涉及國學知識、傳統文化和傳統繪畫技巧等方面的學習。如桂美版一年級美術上冊《過節啦》一文中就包括豐富的傳統文化,教師在教授這節課時,不妨搜集一些中國傳統節日的圖片,組織學生玩一場“看圖片猜節日”的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可將古今節日風俗進行類比,以此來調動他們學習、探究的興趣。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教師可拿出一些關于傳統節日的連環畫,讓學生親自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找到不同地區、不同歷史時期人們慶祝節日的活動方式。第二,教師在教學中,可挑選合適的內容到美術課程中,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使他們了解傳統藝術中美的元素,并學會欣賞和創造這種美,通過這樣的環節,扎牢學生的美術根基,增強他們的傳統文化底蘊。
二、傳統藝術在小學美術中的滲透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誠如此言,創造并不需要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也不限制人群,正是由于創造的這一特性,才有了今天高度發展的文明。想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就要從娃娃抓起,通過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藝術,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促進其個性發展,實現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傳承。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傳統文化手工課來實現這一目標。在傳統文化手工課教學中,教師應講求科學的方式方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創設開放性的手工制作教學環境
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需要為他們創設一個開放性的手工制作環境,讓環境起到熏陶人、鼓舞人的效用,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快樂地創造,充分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
2.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創造的作品更加具有創意
在傳統的美術制作課程中,教師往往圍繞教材來展開教學,對學生要求較為單一、低下,只要求他們按照書本上的內容進行模仿,創造作品即可,導致學生創新思維受到了限制,很難在造型、色彩、功能方面做出新意;再加上教師在教學中,僅僅就創作作品來組織學生進行創作,缺乏相應的背景介紹,使學生對作品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基于此,就需要教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手工課教學中,將生活元素融入其中,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到傳統技藝實際的應用,為他們傳承這種文化奠定扎實的基礎,還能讓學生在制作傳統文藝作品時,對其散發的淳樸、自然的審美風格產生由衷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產生心理認同,對民族文化價值進行有意識追求。
總之,人類對于美天生就缺乏抵抗力,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點來進行美術教學,通過將傳統藝術融入其中,可以使學生在了解美的基礎上,學會欣賞美和創造美,從而使美術教育更具活力。
參考文獻:
呼德爾.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家參謀,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