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婷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課堂,教師應該重視剪紙藝術的融入,剪紙作為美術教學重要部分,要讓學生通過剪紙活動,認識傳統文化的深刻含義,從而深化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認知與熱愛,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
[關 鍵 詞]剪紙藝術;美術課堂;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3-0123-01
民間剪紙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藝術風格,千百年來,結合了中國民俗及每一個家庭的愿望,成為最受百姓歡迎的藝術種類之一。為更有效地將其引入小學美術教學課堂,需要進一步進行有效分析。
一、剪紙藝術走進小學課堂的必要性
1.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剪紙藝術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藝術之一,歷經兩年多年的歷史變遷,至今已成為我國不可或缺的文化遺產之一。區別于傳統的藝術類型如舞蹈、歌唱藝術,剪紙藝術具有更為豐富多彩的內容以及獨一無二的屬性。剪紙藝術目前大多流傳于民間的藝人手中,隨著我國現代化程度不斷提升,這一傳統藝術瀕臨消失。因此,必須將作為傳統文化之一的剪紙藝術充分融入小學的美術課堂,從而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進一步的宣揚。
2.培育孩子對藝術的認識
就剪紙藝術而言,我國長期實踐表明,剪紙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表演內容,具有如下兩個優點,即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自身學習的習慣,小學生年齡相對較小,所以其耐心往往不足,通過剪紙藝術的訓練,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耐心。其次,經過相關專家的研究,發現通過有機的剪紙藝術的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并連帶提升其思維能力,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較大的幫助。
通過系統性的剪紙藝術教學,不僅能夠實現小學美術課堂的進一步拓展和創新,還能夠從各個方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如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帶動邏輯思維的發展等,所以剪紙藝術是目前小學課程的教學重點。
二、小學美術教師應如何上好剪紙課
1.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由于剪紙藝術教學的特殊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方法也有一定的技巧,教師需要關注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同時,使用不止一種的教學方法,以求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美術課堂應有的價值和效果。教師應當以教材作為藍本和基礎,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展開具體的教學工作。例如,在我國信息科技力量不斷發展的形勢下,教師可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具體的視頻內容、圖片內容的展示,以供學生進行學習和討論分析。其次,由于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所以教師應當選擇合理的方法進行具體的教學工作。只有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狀態,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就小學的美術課堂而言,其教學方法相對較為靈活和多樣化,除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外,游戲法、故事法、情境教育法等,都是常用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師還可以與社會聯動,聘請具有專業手藝的藝術家進入課堂帶動教學,從而提升教學效果。而在學生具體的操作中,應當盡量引導學生選擇合適內容進行創作,避免無意義、無價值的剪紙作品出現。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特定的節假日如除夕、端午等,利用學生自身制作的剪紙作品進行教室的布置。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還能夠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團結小學班集體。
2.注意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
首先,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如果直接進行教學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即為幫助學生理解和懂得剪紙藝術的基礎知識,從而讓學生對剪紙藝術有初步的印象和了解,為后續的自行創作夯實基礎。同時,也能通過有效的基礎知識論述,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達到更好的美術課程教學效果。其次,教師在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以及背景介紹后,教師可進行具體的展示教學。可利用實體展示以及多媒體展示的雙重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模仿和學習,掌握全面的剪紙藝術創作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當將演示折法、剪法及裝飾紋樣的剪法進行具體的展示,讓學生進行學習。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在模仿學習的基礎上,做好自身的創新變化,從而實現以剪紙藝術為抓手的美術課程的課程價值與課程目標。尤其是在課后作業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進行自由創作,而非局限于課后的作業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深化美術課堂、剪紙教學的意義,并使學生能夠繼承和宣揚我國寶貴的傳統剪紙藝術文化。
總之,少年強,則國強,孩子的發展才能促進祖國美好未來的發展。剪紙藝術走進小學課堂,能夠深化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讓剪紙藝術這一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課程中得以應用,釋放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申曉彤,劉玉杰,李民.剪紙藝術走進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47):217-218.
[2]李文貞.小學美術教育中民間剪紙藝術教學的重要性[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1):24-26.
[3]孟祥禹.滿族剪紙藝術與小學美術教學相結合的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3,29(1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