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新
[摘 要]寫作的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語文,也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現今的很多小學生一提起作文就頭大,經常是拿起筆很久也寫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因此,如何提升小學語文的寫作教學效率,使小學生能夠主動進行寫作,并最終提升小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成為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關心的問題。針對如何使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更有效率作初步探究。
[關 鍵 詞]小學語文;寫作;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3-0156-01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的確,作文的教學非常重要,但這也恰恰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總是不會寫、怕寫、不想寫,這就導致了現今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的教學總是不能盡如人意。因此,改變現有的寫作教學困境,是所有語文教師應該共同努力的一個方向。下面,就是筆者對這一問題提出的幾點淺見,以期給其他語文教師帶去一些思考。
一、用閱讀指導寫作
寫作其實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將學生頭腦中的所思和所想落實到紙上,如果學生的頭腦里空空如也,自然就寫不出任何東西。其實,這就是學生害怕寫作的原因之一。因此,要使學生有東西可寫,不再害怕寫作,首先就要對學生的頭腦進行輸入,而最好的輸入方法就是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所以,在平時的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去閱讀,讓他們通過閱讀去豐富自己的頭腦。
當然,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多去寫一些讀書筆記,畢竟只讀不寫的話很難達到豐富自己頭腦的目的,就像一句老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至于讀書筆記,要盡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讀書感想、素材積累和寫作技巧。素材是為了使學生有東西可寫,寫作技巧是為了使學生知道如何寫好一篇文章,而讀書感想就是學生通過對這本書的分析初步建立的寫作思維。總之,寫作的教學離不開閱讀,二者相輔相成。因此,教師要運用閱讀去指導學生的寫作,使寫作的教學質量隨著學生的閱讀而逐步提升。
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寫作源于生活這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可以說脫離了生活就很難寫出優秀的文章來。很多小學生之所以言之無物,滿篇的套話和空話,就是因為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寫不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字來。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這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一個必然的過程。而且,在生活中也存在著眾多的素材,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件事,抑或是一處風景,只要學生留心觀察,就一定能發現寫作的素材。就像葉圣陶先生所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例如,在《落日》這篇文章中,就有這樣的描述:“突然那落日顫動了兩下,最后像跳水員那樣,以一個輕快、敏捷的彈跳,再以一個悄然無聲、水波不驚的優美姿勢入了水……”像這樣生動形象的描述,不都是作者仔細觀察生活所得嗎?而且,寫作如果脫離了生活,也會失去一些趣味,這同樣不利于寫作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生活和寫作聯系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在觀察中寫作。
三、采取開放式的寫作
所謂開放式的寫作,就是不對學生的寫作做硬性的要求,包括寫作的內容、寫作的長短、寫作的體裁等,一切都由學生自己決定。畢竟當學生害怕寫作的時候,越是硬性地要求他們去寫,越是會適得其反。英國的哲學家斯賓塞說過:“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因此,提升寫作教學有效性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采取開放式的寫作,讓學生順著自己的思路去寫,頭腦里想什么就寫什么。這樣,當學生能夠寫自己想寫的東西的時候,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能得到相應的提升,那寫作的教學也就能更加順利,教學效率自然也就隨之提升。
四、指導學生批改作文
學生每次完成作文的寫作之后,教師都會做出相應的批改,并會給出一些評價。但這些批改在學生那里起到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這并不是說明教師批改得不到位,而是因為學生對于教師的批改往往不夠重視,很少會去琢磨其中的意思,再有就是學生對于教師的一些批改認識得不夠深刻。所以,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嘗試著指導學生去批改作文,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批改。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之間作文的相互批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寫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而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在一次次的相互批改中逐漸得到提升。
總之,寫作的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也同樣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關乎著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素養的形成。因此,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在教學中不斷去探索,以使小學作文的教學能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王廣軍.構建小學作文高效課堂的策略探討[J]. 新校園(閱讀),2018(1).
[2]王麗.關于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相關思考[J].家長 ,20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