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滸
摘 要 宜興紫砂壺以獨特的紫砂泥原料,巧奪天工的制壺技藝,成為了一門傳統而古老的民間工藝。紫砂壺別具一格的造型藝術,使其具有不菲的欣賞價值,享譽中外。千百年來,宜興的壺藝人在繼承傳統壺藝技法的基礎上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改進,與時俱進,從而推動了紫砂藝術的向前發展。
關鍵詞 紫砂;丸珠壺;創意
紫砂壺的藝術生命力在于設計,雖然傳統的紫砂壺造型十分經典,但畢竟不是當代藝術家的創意,也不能完全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目前,紫砂創作者,特別是中青年藝人逐漸打破傳統,將現代陶刻、雕塑、浮雕等手段運用到紫砂壺的設計中,實現了工藝與實用的完美結合。這款紫砂“丸珠壺”(見圖1)就是在傳統壺型“一粒珠”的基礎上融入陶刻的藝術創意,傳遞新時代紫砂壺具的藝術美感。
1 紫砂“丸珠壺”的造型
紫砂“丸珠壺”對壺的整體性要求比較嚴格,此壺形若一粒珠,晶潤溫婉,有整體的視覺觀感,力度飽滿。壺體滾圓狀,并采用嵌蓋設計,使壺蓋與壺身融為一體,更顯壺身的圓潤;彎流婉轉胥出自然,渾厚飽滿,壺嘴形成嬌憨可愛的氣韻,獨具一格;壺把與壺嘴相對應,壺把憨厚瑩潤,中間渾圓粗壯,不僅比例均衡,而且拿捏有力;壺蓋為嵌入式,配以小圓珠鈕,渾圓可喜。整個壺身圓潤至極,一捺底穩穩挺立,平添幾分穩重端莊的氣質。品茗時,靜心靜氣,頓時能夠感受紫砂“丸珠壺”帶來的高雅意境。此壺精選珍藏原礦紫砂泥,成色喜慶,養成則嬌艷。
2 紫砂“丸珠壺”的創意
紫砂“丸珠壺”的獨特之處在于壺器上的刻繪。壺腹的一邊刻繪著叢林,只見樹木郁郁蔥蔥,再看著藍色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鳥,看著山那邊一望無際的大海,聆聽著一首潺潺流淌的音樂,使人心情豁然開朗。多么想生活在那一片片郁郁蔥蔥的樹林,陽光長久照耀在身上。人的身心在柔軟的風中幻化成熱情的蒼鷹,舒展如垂天大翼。噙著光和熱,然后激動地俯攬群山,在幸福的飛翔中把思念寄予白云。
紫砂“丸珠壺”的壺腹還刻繪著“山外澹云如墨畫,林中風雨育新詩”,詩句既呼應了山景,又道出了壺器的立意,耐人尋味。尤為特別的是紫砂“丸珠壺”的壺蓋也刻繪著山林景色,與壺腹相呼應。古代的文人擇居,以山林為雅趣,紫砂“丸珠壺”刻繪的山林美景與詩詞很好地反映了這一點。文人居室之“雅”,首先指向山林,這一文化心理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老莊哲學的“返歸自然”,然而,它衍生為一種風尚,不能不歸功于魏晉的高隱之士。魏晉時期,在陶淵明、陸機等文人的筆下,山林溪谷的隱逸生活充滿著閑適,濃密的樹葉隱蔽著文人的才華。白云繚繞山崗,清風吹拂秀木,而清泉奏出的悅耳的音響,紅花輝映向陽的樹林,則和文人的氣息一致。文人們有幸居住在如此恬淡靜謐之境,遠勝于朱門的富貴與喧囂的俗韻。自魏晉以來,以陶淵明隱居生活為典范,村居、山居、野居、郊居等居住方式,漸漸成為一代代文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也成為他們吟詩作賦、恒久不變的課題。
3 結 論
在文人雅士的觀念中,山林具有多層面的雅的氣韻。對于淡泊功名心、力求遺忘紛繁險惡現實的文人來說,紫砂“丸珠壺”的文化品性無疑構成了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園。文人雅士們在“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的淡然相處中,在說禪參悟、品茗弈棋的虛靜心境中,文人的心神盎然適意,悠然自得,也反過來影響紫砂壺文化的發展。縱然是世間珍寶,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
參 考 文 獻
[1]陳志強,馮政.宜興紫砂,見證五百年中國文化夢想[J].經濟,2013(6):30-59.
[2]沈華軍.淺談紫砂壺藝的傳承與創新[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2(11):61.
[3]鮑曙巖.略論紫砂器型的藝術特征[J].江蘇陶瓷,2006(0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