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竹笛是具有強烈華夏民族特點,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竹笛流傳區域廣泛,演奏風格多樣。眾多作曲家、演奏家根據當地藝術文化特點創作出了多種不同音樂風格的作品?!洞旱较娼肪褪且皇拙哂袧庥艉匣ü囊魳凤L格的作品。樂曲表現了湘江兩岸春色美景和人民對祖國家園的明天的美好憧憬。樂曲中包含了多種獨特的演奏技巧,本文在介紹相關知識后,對該曲的演奏技巧及情感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春到湘江;竹笛;寧保生;作品分析;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春到湘江》是中國竹笛十大名曲之一,1976年由我國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寧保生先生所創作。樂曲以湖南民間音樂中的花鼓戲作為創作素材制作而成,具有鮮明的湖南音樂風格特色。其風格獨到,時而激情,時而熱烈,旋律優美,在音樂聲中更伴有隱隱的鼓點聲。笛子獨奏曲《春到湘江》可謂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自問世以來,便享譽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專家同行們也都爭先學習。本曲是中國笛子界演奏次數最多的樂曲之一,更成為了二十世紀經典的笛子獨奏曲之一。
演奏時,要吹奏出其鮮明的湖南花鼓音樂特色。升sol和升re這兩個音在樂曲的引子和尾聲中都多次出現,也是湖南花鼓音樂中的特色音律,并配以靈活的吐音、虛指顫音等技巧,將湘江兩岸生機勃發的春色美景活靈活現地體現出來。
一、竹笛曲《春到湘江》作品分析
樂曲由五部分結構組成,分別為引子散板、行板、小快板、快板、尾聲五大部分組成。
全曲為羽調,中間快板部分轉為徵調式,結尾的主音落在A羽音上。樂曲調性明朗歡快,給人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審美情緒。
《春到湘江》采用E調梆笛演奏。由四大部分組成:引子(散板)、如歌的行板(主題)、歡騰的小快板和快板、尾聲四大部分組成。
引子:為散板,其著重表現為迎來湘江的春天,兩岸人民內心喜悅而激動昂揚之情。本段廣闊而起伏,為欣賞者描繪了一幅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湘江美景。
行板:采用三段體曲式結構(A-B-A)來呈示樂曲的發展。如歌的行板抒發了作者對湘江的贊美之情。好像那江中翻滾的波濤,時而激動昂揚,時而低回婉轉,其節奏是與江中的船兒劃槳的節奏互相映襯的,更生動地描繪出一幅湘江兩岸人民對未來生活無限向往的幸福畫面。中段B描繪的場面是富有激情的,這也是行板的高潮部分。此后樂曲又回到A段,并為之后演奏歡騰地小快板打下情感基礎。
歡騰地小快板:為樂曲的過門音樂段落。多次出現的湖南花鼓戲的鼓點節奏(具體體現為靈巧吐音的應用),并作為非常有特色的中心旋律,為全曲的情感表達增添了亮點色彩。在本段,樂曲的情緒既熱烈又隱含著鼓點聲,深情中又不乏豪放灑脫的性情,使演奏者和欣賞者情景交融,躍然于這笛聲之中。
快板:本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意境清新,旋律明亮。特別注意:本段的調式是由羽調式轉為徵調式,其中以吐音、顫音技巧吹奏使用次數居多。還要注意,這一段吐音技巧的使用,主要是以“線條”的形式來表現樂曲的優美之感。因此,樂曲的律動性會在全曲的速度上受到限制。
尾聲:其調式又從快板所使用的同宮徵調式轉回到了羽調式上。尾聲也是一段散板,在尾聲中使用的音樂素材與引子首尾相呼應,在廣闊而熱烈的旋律中結束了全曲,使欣賞者久久沉浸在湘江兩岸的風景之中。
特別注意:在引子部分與尾聲部分中多次出現的湖南花鼓音樂的特色音升sol和升re。使用這兩音時再配合吐音、虛指顫音等技巧,將湘江兩岸生機勃勃的春色美景活靈活現地展示了出來。在引子部分與行板中,還多次運用了花舌、滑音、連音等技巧,使整首樂曲的演奏在激昂的情緒中更增添了柔美的色彩。
二、竹笛曲《春到湘江》演奏技巧分析
在演奏本樂曲時應重點注意處理好以下幾方面。
引子部分:第四小節前半部分中音la的延長音,要控制氣息盡可能拉長,并注意氣息強弱對比控制,要演奏得中氣十足,表現湘江的壯闊。在第五小節出現的高音do,要注意控制音準(盡量使用原位吹奏法),并注意升sol、升re的音準,升sol、升re為湖南花鼓音樂的特色音律,為體現湘江的浪花之美。這是引子部分的高潮部分,要著重把握好,切忌不要吹得過于零散。引子的結尾句要將氣息控制均勻,并為吹奏如歌的行板做準備。
行板部分:在對于行板的演奏速度與節奏的掌握是相當重要的。在演奏時,要著重注意對于節奏的控制,一定要穩定,不能搶拍。更要在演奏中著重注意:對在整個行板中出現的幾種不同的符點(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的節奏,都要做到準確把握。吹奏本段時,還要注意對氣息強弱的連貫控制,并要做到音斷其意境不斷的感覺。中段C描繪的場面是富有激情的,這也是行板的高潮部分。在演奏時,同樣要注意對氣息強弱的控制調整與情感的投入。特別是中段B第三小節出現的高音mi和高音re,在吹奏時要注意音域的連貫和音色的明亮。本段結尾處低音sol,氣息上要做延長處理。此后樂曲又回到A段,此段氣息強弱控制是重點,再配以顫音技巧,使樂曲情感更加鮮明。在倒數第二小節處吹奏時氣息要做漸慢處理,由弱漸強,為之后演奏歡騰的小快板部分打下情感基礎。
小快板部分:在本段應著重注意節奏、節拍和氣息的控制。在進入本段吹奏時,氣息使用不要過于強烈,吐音和連音更要完美結合。以第二小節中的中音sol為例,并和第九小節和第十六小節的中音re和中音do都為五拍,吹奏上要使用腹顫音,以營造出湖南花鼓戲的熱鬧場景。第十一、十二小節和第二十四、二十五小節,都使用附點音符加八分音符的組合:。在吹奏時,附點音符的音值可能會吹得不夠準確;使用吐音技巧時還要特別注意,不要將吐音吹奏得過于連與頓,造成音樂美感的僵硬。在接近本段的結尾處,出現兩個排比遞進式旋律的反復樂句,后接(Ⅰ、Ⅱ)兩房子。這兩個樂句吹奏起來給欣賞者留下的畫面就像那湘江中翻滾的波濤,并帶動了演奏情緒,將其推向高潮。在本段演奏中,要做到既要把握各種技巧的緊密配合,又要注意演奏情緒的跌宕起伏和逐步向深度的推進。并要特別注意本段結尾處八拍的顫音的演奏,采用的節奏力度是兩個f,表明力度很強,也是為了更好地凸顯快板中“小快靈”吐音的應用。
快板部分:此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著重點在靈巧吐音與顫音技巧上,更要做到的是音斷意不斷。本段開頭七小節的吐音吹奏上,是輕巧且靈活的,使用力度不要過猛。在本段第二十七小節處,出現了全曲的最高音,也就是超吹高音sol(其指法為同時按住一孔、三孔、四孔、六孔吹奏),樂曲的最高難度也集中于此,這也是本曲的點睛之處,也是全曲異常精彩的旋律。吹奏時的情緒是富有激情又歡呼雀躍的,吹這幾句時還要注意情緒要一氣呵成。結尾處的連續十六分音符也是另一大難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吹奏時手指的絕對靈活,不然會使音樂節奏不平均。
尾聲部分:氣息處理仍是重中之重,尾聲開始對高音mi的吹奏,要求氣息的使用是中氣十足,明亮大氣,而又充滿激情,并且配合顫音還要做到手指的自由且快速靈活。與此同時,更強調了該音收尾處的升re其湖南特色風格音的帶出,并要將感情處理得自然而不生硬。第三小節的高音do,要做漸慢延長處理,尾音收住有送音的效果,每個音符都要吹奏得飽滿且肯定。在全曲結尾處,中音la吹奏長達九拍,使用的是顫音技巧,更需要手指的絕對靈活,并為全曲的結束畫上圓滿的一筆。
綜上所述,通過對竹笛曲《春到湘江》進行演奏技巧及情感、作品分析后,讀者能夠詳細了解該樂曲的音樂風格特點,可以使讀者無論是在欣賞作品或是在演奏作品的同時,將情感更好地融入到樂曲中。只有在正確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情感之后再進行演奏,才能夠真正做到有感而發,以情動人。
參考文獻
[1]張維良.竹笛藝術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2]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3.
[3]張維良.笛子基礎教程[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 1999.
作者簡介:馬榮(1993—),女,漢族,山東省青島市人,青島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在讀,青島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中國樂器演奏(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