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慧
【摘要】鴻雁是一種候鳥,最早出現于陰山巖畫上。因它象征著家園、友誼、忠誠,故蒙古人民對鴻雁懷有崇敬之情?!而櫻恪菲鹪从趦让晒盼鞑康陌蛷┠谞柺袨趵刂衅?,在蒙古歌曲中代表盛宴,現由著名音樂人呂燕衛先生填寫漢詞、張宏光編曲,經呼斯楞演唱,傳唱大江南北。本文從《鴻雁》的創作手法、美學價值及鋼琴伴奏方面分析,進一步讓大家了解蒙古族文化的精髓。
【關鍵詞】《鴻雁》;美學價值;鋼琴伴奏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美學價值
民歌源自人類文學藝術,對整個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它又有別于其他文學藝術,有著獨特的形式和風格。在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有一朵燦爛的藝術奇葩——蒙古族民歌。著名民族音樂學家喬建中先生認為:“地形地貌作為一種物質存在,制約并影響著作為意識形態的音樂藝術;而音樂當中又極其自然地表露出種種地區風貌及民俗特征。一方面,二者之間的關系表現在流傳的作品中,另一方面體現在人的身上?!笨梢哉f,對于音樂藝術在特定環境下所產生的特定內容、形式、風格作品的一個正確的認知,揭示了音樂藝術受生態環境制約與影響。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蒙古族民歌受草原生態環境的影響,其中,牧歌、贊歌、宴歌、兒歌、思鄉曲等與草原生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櫻恪肥茄绺柚凶罹叽硇缘母枨憩F出蒙古人民熱情好客的性格,將友人比喻成“高貴的白天鵝”。廣泛流傳的《鴻雁》在創作過程中與修辭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1)托物言志的情感表達,借“鴻雁”抒發心中情感,給予對未來有所期冀的情懷,增強了詞本身的詩意性和蘊味性。(2)象征,“鴻雁”蒙語譯為“白天鵝”,詞義在之后的傳播和翻譯過程中發生變化,成為人們所熟悉的“鴻雁”,對蒙古族自身有象征意義。鴻雁象征著友誼和故鄉,它在歌詞中的反復出現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3)押韻,對歌詞來說,在“ang”韻的前半部分,如上、傷、鄉、往、等,合轍押韻的歌詞使它更具音樂性,整齊的結構讀起來郎朗上口,易于推廣。(4)擬人,給予鴻雁以人的情懷,描繪出“我”與“鴻雁”對話的畫面,例如“鴻雁,向蒼天,天空有多遙遠”等,較為直接地用擬人化手法表達情感。隨著《鴻雁》的歌詞由蒙語翻譯為漢語,歌詞的意境從祝酒歌演變成思鄉的歌,音樂人呂燕衛先生所填寫的歌詞有兩個主要的內涵,先寫意境,再寫友情,充滿思鄉之情。鴻雁作為一種審美對象,具有深厚的審美魅力和深邃的意境,達到了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相統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蒙古族民歌就像含著草香的勁風,慢慢浸透人的身體和靈魂,需要用心聆聽,讓人百聽不厭,嘆為觀止,《鴻雁》就是這樣一首靈光乍現的曠世經典。聆聽《鴻雁》即是聆聽蒙古族人民的內心深處,讓我們難以忘記。這首歌將永遠傳唱,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鴻雁”“天空”“秋草”等詞構成了這樣一幅畫面:鴻雁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飛翔,微風吹過,蘆葦飄蕩,仿佛寬廣的天地間只有揮灑自如的歌者和舞者。鴻雁又叫大雁,是一種大型候鳥,每年秋季都會遷徙南方,因而會經常引起游子的思鄉之情?!敖L”“秋草黃”,描繪出草原的美麗畫面。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也稱“馬背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草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熬坪雀伞薄霸僬鍧M”,展現了蒙古族人民豪爽的性格及飲酒習俗?!傍櫻惚睔w還”“帶上我的思念”,講述的是遷徙的鴻雁已回到北方,歌者遲遲未歸,只能通過鴻雁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作品分析
《鴻雁》采用分節歌形式,4/4拍,E羽調式,這首歌曲是G大調,前奏采用了低沉又不失風趣的跳音,中間出現一次小二度移調,從G大調移到了降A大調,通過移調強化了歌者的思鄉之情。在結構與音區方面,層層遞進,情感呈上升趨勢,雖然是重復的二段體結構,因巧妙地處理音區與調性,使整個作品不失單調,相反,得到了更好的挖掘。歌詞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藍天、駿馬、河流、草原等,第二部分表達情感,前后兩部分構成一首完整的詩。同一曲調重復兩次,自然景觀與內心情感相結合,實現人與自然高度自由的統一。從旋律線角度看,整體以迂回曲折式發展,主題旋律以主和弦為旋律音進行闡釋,整個主題旋律平緩優美,結束在la音上,半終止結構,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第二句旋律的前兩小節進行方向與第一句形成相反,表達出感傷,是主題的變化和發展,歌詞在第一段結束時重復了一遍,在第二段結尾處重復了歌詞的第二部分。中間有間奏,后轉入降A大調,從G大調轉入降A大調的旋律線條,沒有出現太大變化,結尾處“酒喝干……今夜不醉不還”是整首歌的高潮部分,準確地表達出思念和悲傷的心情。簡單的節奏夾雜著一絲綿長。歌詞的主題是通過事物表達情感,表達游子的思鄉情懷。在歌曲B部分“帶上我的思念”,突出的是“思念”,我們可以看到思念的“思”用連音連接了三個音的跨度,時值長一拍半,而“念”時值則長達三拍半,拖長這兩個字,以表達出強烈的不舍。因切分音節奏改變音符的強弱力度,在B段中最后的部分“酒喝干”出現了小切分節奏??傊?,不論是“歌聲遠”還是“酒喝干”都彰顯出蒙古族豪邁不羈的性格。豪邁的《鴻雁》還有著一個很重要的成就,是在配器方面針對蒙古族鋼琴伴奏做了大量創新,在伴奏編排上,和聲的表現手法更為突出。這首歌的創作并沒有完全采用蒙古族的本土音樂,而是在旋律發展的部分突出了蒙古族的音樂風格。
三、演唱技巧
音樂只有通過語言展示概念、思想和形象,才能使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客觀事物和細致復雜的內容,并準確認識作品的民族特征。情感是聲音的靈魂,在歌唱中起主導作用,“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草原上琴聲憂傷?!痹谘莩@幾句時,要具備飽滿柔和的聲音,通過共鳴腔體輕柔的發出,自然而又連貫地唱出,給人一種舒適感?!傍櫻阆蚰戏剑w過蘆葦蕩……心中是北國家鄉。”當演唱這幾句時,需要足夠的氣息,作者將自己比作鴻雁,飛向南方,無論身在何處,思念的永遠是北國故鄉,情緒要表現得更為激動,給人憂傷感。最后幾句“酒喝干……今夜不醉不還”充分展現了蒙古族人民豪放不羈的樂觀性格。總之,有節奏就要有強弱,把聲音的控制力與強弱結合在一起就是一種演唱技能。蒙古歌曲本身豪邁寬廣,旋律線條大起大落,故而要嫻熟地把握強弱之間的力度。無論是美聲唱法還是通俗唱法,力度變化和自然銜接都要用扎實的技巧來表現《鴻雁》的蕩氣回腸。此外,對歌者的要求也很高,要保持強有力的高音,又要具備吐字技巧,吐字中口腔打開的程度頗為重要,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歌曲A部分歌詞中“鴻雁天空上”的“上”原本的小字二組e上即興加入上波音,使音樂效果更加飽滿。
在呂燕衛重新填寫《鴻雁》漢詞后,由于來自蒙古族的呼斯楞精通傳統樂器和流行樂器,在把握了舊曲天地長久的情懷基礎上,融進了現代性色彩,柔情百轉,訴近了人生滄桑,喚醒了滾滾紅塵的情懷,因而他演唱的《鴻雁》不僅流露出濃郁的蒙古風情,而且又不缺乏唯美的時尚,感染了都市聽眾,傳達出蒙古族的豪邁大氣,成為新民歌的典范,因而被稱作草原音樂新生代領軍人物。呼斯楞對自己未來的音樂之路有著明確的方向,永遠以草原民族音樂為主線,他說:“在陰山腳下成長的孩子,平原、駿馬、風沙、大雪……全部都是他們無論身在何處都向往的神話,是圍繞牧民心中一輩子的牽掛,是永遠都熟悉的氣息,是永遠不愿放棄一切的家。”
2011年11月17日,在為奧巴馬舉行的歡迎晚宴上,呼斯楞現場演唱了《鴻雁》,當晚在央視《新聞聯播》播出,并截取了這一畫面,此消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家鄉人民為他驕傲,為他自豪。以他獨特的嗓音唱響了草原的遼闊,因而這首歌傳唱度很高,引起了沙寶亮、韓磊、降央卓瑪等音樂家在舞臺上演唱。
四、鋼琴伴奏
多種要素構成一個完整的鋼琴伴奏,其中,音樂創作最為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和聲,對樂曲而言起到了靈魂性的作用。和聲技法對塑造特定的音樂形象、明確整個作品的藝術風格、推動樂曲的發展、烘托音樂的氣氛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楊霖希在編配伴奏時考慮了和弦外音、和聲節奏、重復旋律等方面。
(一)采用分解和弦伴奏織體
圖1
(二)復調手法的運用
圖2
織體里布滿了各種各樣的五聲性復調技法,和聲清淡而線條華麗,在上圖中第二小節和第四小節主旋律長音外出現了八分音符的旋律進行,形成了上靜下動的形式,避免了音樂的停滯。
(三)采用了音階式的旋律線的流動進行,似鴻雁在展翅高飛
圖3
(四)在為草原歌曲編配鋼琴伴奏時
因主體是西洋樂器——鋼琴,故而楊霖希在和聲編配上以西洋和聲為主,傳統和聲是建立在西洋大小調體系之上,采用三和弦與七和弦最具代表性的三度疊置的和弦結構,充分體現了西洋調式和聲思想,尤其對蒙古族民歌而言是最代表性的體現。
圖4
作為鋼琴伴奏,我們都知道,鋼琴自身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可以將大部分樂器所要展現的音樂內容表達得淋漓盡致,蒙古族民歌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即節奏悠長、結構龐大、音樂寬廣。因此,為《鴻雁》伴奏時,要以技巧加上對節奏內涵的體會,由于《鴻雁》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完美統一,因而在觸鍵方面應做到柔美又不缺失力量。
五、結語
中國音樂理論家趙宋光先生曾指出:“面對工業文明的到來,草原文化首先致力于意境的矜持,守護自己純潔的企慕。在精神層面上,草原牧歌不應該讓歐美作曲所取代,但是它可利用現代音樂技術手段來弘揚它的旋律。”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跨界而居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蒙古族民歌則是原始的民心的吐納,也正是作為原生態存在的根本價值,它的生命意義在于它的民族性,它的文化意義在于它的活態性?,F在而言,蒙古族民歌已是一個有限的存量,就像世界上瀕臨的物種,使民族特色的歌曲缺乏正規的鋼琴伴奏,使高等藝術教育陷入了尷尬的境地。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因此,我們要大力弘揚本土民族音樂的傳播,積極學習外界音樂元素,使蒙古族音樂與鋼琴相結合,使鋼琴伴奏走“草原風”,讓鋼琴伴奏不僅不失鋼琴本身的技巧,而且使其具有民族特色。不僅對本民族音樂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蒙根朝魯.內蒙古的民歌[J].民族團結,1994(11).
[2]石建平.淺談北方草原生態環境下的蒙古族民歌題材[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7(04).
[3]楊玉蓉.蒙古族民歌旋律發展探微——以—段體中的兩樂句結構為例[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2(04).
[4]趙萬梅.試論蒙古族民歌《鴻雁》的人文內涵[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09).
[5]趙靚.淺談鋼琴伴奏在聲樂作品中的重要性——以《鴻雁》為例[J].青年作家,2014(14).
[6]呂芬.歌曲《鴻雁》的藝術特色及演唱解析[J].青年文學家,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