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感受力是學生音樂素養的一部分,對學生樂理知識學習,音樂再創造能力都有較大的影響。基于此,本文結合音樂感受力培養的影響要素,著重對如何培養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感受力進行探究,為我國高校學前專業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高校教學;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感受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一、學生音樂感受力培養的影響因素
音樂感受能力,主要包括音樂感知能力和與音樂理解能力[1]。音樂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藝術,除了不同音樂形式擁有不同的表達手法,音樂中融合的情感、意蘊也需要學習者能夠感知、感悟,因此,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首要條件是學生要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能夠聽得懂音樂中的“內涵”;其次,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提升,是身體、心理、思維三方共鳴的結果,需要欣賞者在音符間找到共鳴點,因此,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次要條件是感官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音樂鑒賞能力三者有機統一,才能夠逐步引導學生形成“完整的”音樂感受能力,體味到音樂中傳遞出的情、景、意。
二、培養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感受力的措施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音樂感受能力培養上,具有思維靈活、創新能力強、領悟能力高的優勢,我們只需在教學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在學生能力培養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注重音樂形式的融合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感受力的培養,首先要注重音樂形式上的融合,教師教學工作開展中,應盡量避免集中性讓學生欣賞某一類型的音樂,增加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不同音樂形式對認識與感知渠道。
舉例來說,某高校音樂教師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音樂教學時,在每節課課前五分鐘和課后五分鐘,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按照周一為舒緩類型、周二為搖滾音樂、周三為爵士樂、周五為rap進行排列。教師能夠合理安排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學習的課堂內容,在潛移默化的課堂音樂欣賞中,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感受力。
進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形成雅俗共享的音樂認知理念,輔助學生多接觸音樂類型、音樂內容,達到拓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認知思維的目的。
(二)音樂作品的立體掌控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也要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立體掌控。音樂作品是音樂情感、音樂形式、以及音樂內涵傳播的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音樂作品產生的背景、音樂樂譜特征等專業內容的講解,輔助學生解讀音樂作品,但同時也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我理解空間。
例如某高校音樂教師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對古箏曲《春江花月月夜》的音樂意境進行賞析,教師在課堂中結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詞,輔助學生對樂器認識上進行點撥,并要求學生以各種音樂形式表達自己對樂曲的欣賞。
(三)視聽視角的多方位轉換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應有多方位的音樂視聽視角,這樣,學生才能夠將想象力、感官感受力、鑒能力三者結合在一起。
舉例來說,某高校音樂教師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教學時,除了在課堂中開展樂理簡譜知識教學外,也應用多媒體資源,組織學生傾聽不同樂器的發音、節奏并組織學生進行分析。案例中教師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音樂資源,輔助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通過外部音樂啟發,在個人思維上形成音樂賞析意識,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以后幼兒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通過這種啟發式音樂教學方法,培養幼兒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創造能力。由此可見,多視角的音樂試聽享受,可以增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音樂的認識,是一種立體化的能力培養方式。
(四)賞析與評價的有機融合
培養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不等同于對學生進行多重音樂形式的灌輸,而是要引導學生在全面認知音樂內容的基礎上,主動對音樂內容作出賞析與判斷,增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音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例如:某高校音樂教師進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感受力培養教學時,教師通常采取音樂節奏對比分析的方式,將兩種音樂形式差異較大、音樂樂譜韻律相似的內容放在一起教學,并結合音樂教師專業視角的講解、分析,引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和運用。
(五)在交流中感知與領域
在交流中感知與領域,也是培養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感受力的重要渠道。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播放一段音樂,要求學生在反復欣賞,進行賞析交流。
三、結論
綜上所述,探討如何培養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感受力,為高校教育工作的深入推進提供了實踐指導。因此,淺析如何培養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將為我國高校多樣化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曾彬.重新審視我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31(01):125-130.
作者簡介:王琭軒(1987—),女,河南南陽,碩士研究生,專職教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