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婷
【摘要】通過師資隊伍和資源庫建設、學生音樂素養分析、咸水歌謠排練演出等方式,探索江門本土音樂咸水歌謠進入新疆內高班課堂的有效教學方式,實現了異地音樂的傳播與文化交融的目標。
【關鍵詞】內高班;音樂教學;咸水歌謠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一、背景介紹
內高班全稱為新疆內地高中班,新疆的民族學生通過考試錄取到內地優秀高中就讀,其目的是使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在內地接受更好的高中教育,將來為祖國服務。新疆班學生遠離家鄉親人赴內地發達省市普通高中就讀,由于民族傳統、語言文化、生活習慣、地域經濟等的差異,尤其是特殊的就讀形式、教育政策和管理形式,使他們成為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
二、具體做法
(一)成立咸水歌謠師資團隊,選配教學人員
一是聘請江門市咸水民歌手為我們的導師,定期進入學生課堂,開展咸水歌謠教學活動;二是選配教學人員,以更好地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中進行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我們在音樂科組推薦吳桂英和王予老師及新疆部老師為教學人員,由導師面對面傳授和組織他們去到咸水歌謠流傳地新會小鳥天堂進行采風學習,進一步讓他們了解咸水歌謠的歷史,提高演唱技巧,確保能在課堂上對新疆內高班學生進行咸水歌謠的教學。
通過結合當地民間藝術傳承,構建出我校教師和民間歌手協同的新型師資團隊,通過一學期的運作,我校這支團隊結構合理,人員相對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為我們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為每一個新疆內高班的學生學會一首江門本土音樂咸水歌謠,向新疆生傳播、傳承本地音樂文化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二)建立咸水歌謠資源庫,開發咸水歌謠校本教材
為了更好地開展咸水歌謠的教學活動,我們建立了咸水歌謠資源庫,并編寫了咸水歌謠校本教材,其教材內容包括理解咸水歌謠的歷史成因、音樂結構、實地采風和典型代表歌曲。通過這四個部分的材料收集,我們編寫出《江門市培英高級中學咸水歌謠校本教材》,學校音樂科組設立了“江門市咸水歌謠在新疆內高班班音樂課堂中的應用研究”課題。
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我們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素材,本土音樂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音樂都適合做教學的素材,我們實地采風,對典型代表歌曲進行收集,選擇學生熟悉并能產生情感共鳴的作品,如咸水歌謠歷史成因是疍家人自娛自樂的一種原始歌謠,在新會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水鄉農村和水上居民日常生活、勞作,特別是在談婚論嫁、喪葬等過程中,觸景生情、隨編隨唱,以歌謠的形式描繪不同的情感。在咸水歌謠代表歌曲上收集當地知名民歌手梁華照、李鳳蓮等創作的的咸水歌謠《人·鳥·樹》,這首歌謠在首屆珠江三角咸水歌謠歌會上獲最佳組織獎、表演獎和優秀歌手獎三項殊榮。
(三)調查新疆生的音樂基本素養和學情,制定教學方案
為了更好地在新疆內高班開展本土音樂咸水歌謠的傳授及傳承,我們對新疆學生的語言情況和學習咸水歌謠的興趣做了詳細調查,通過了解掌握他們學習咸水歌謠受地域、文化等影響情況,制定了適合新疆生音樂課堂的咸水歌謠教學方案,調動學生學習咸水歌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是做好新疆生語言關的調查,結果顯示新疆生的語言很豐富,學習語言的能力也很強,他們來到廣東,通過一段時間的生活,對粵語還是比較難以接受,但我們的咸水歌謠的方言又和粵語有所區別,他們的發音和新疆生的本土方言有一定的共性,通過模仿和練習是可以達到我們的要求,并通過實踐掌握一到兩首歌曲;二是通過組織他們到新會小鳥天堂進行實地考察,調動他們學習咸水歌謠的興趣,在考察過程中,學生和我們的民歌手互動起來,對咸水歌謠產生了一定興趣,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學會一首咸水歌謠,帶回他們的家鄉進行傳唱;三是制定教學計劃,在音樂科組兩位老師的努力下,我們制定了《咸水歌謠校本教材》詳細的教學方案,通過課堂學習咸水歌謠的歷史成因,并組織觀看新會咸水歌謠的各種民間活動。
(四)教學和排演咸水歌謠相關節目
新疆生來自于歌舞之鄉,具備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所以,我們要發揮他們的特長,結合咸水歌謠的特點進行教學,實現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融合,我們嘗試把學生從課堂帶到課外,通過編排咸水歌謠《人·鳥·樹》參加學校書香文化節,獲得全校師生的好評。通過本次活動,加強音樂課堂內外結合,幫助新疆生學習、編排咸水歌謠節目,增加新疆生對咸水歌謠文化的認同感,提高了學生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認識,進而明確咸水歌謠的文化價值,引發他們學習咸水歌謠的意愿,為實現異地音樂的傳播與文化的交融起到促進作用。
(五)評估咸水歌謠融入課堂效果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們對咸水歌謠融入課堂進行評估,制定評價標準,檢查咸水歌謠的教學過程和結果是否符合預想效果。我們組織欣賞本土咸水歌謠的歌會,分享本土音樂欣賞的感受,定期組織例會進行交流討論,鼓勵他們從不同民族音樂反思自己的實踐能力,提升自己的水平。同時,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本地音樂的方言性是音樂獨具魅力的關鍵所在,也是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難點。我們通過課堂歌友會的形式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咸水歌謠的演唱技巧,讓他們感受本地方言音樂旋律,理解本土方言音樂中的韻味。再者,通過小組排練咸水歌謠曲目進行表演評估,并組織他們參加新疆特有的重大節日的慶祝演出,通過這個活動把我們本土音樂融入到他們的傳統節日活動中,在活動中向新疆生傳播、傳承本地音樂文化,同時促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進一步加深新疆學生的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
三、成效
從微觀上,對于新疆內高生在內地學習,我們中學音樂教育為本土音樂文化的交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我們將把新疆各族人民創造出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納入到中學音樂課堂當中,把讓每一個新疆內高班的孩子學會一首江門本土音樂咸水歌謠。新疆學生努爾麥麥提說:“到來內地優秀高中就讀,目的是在內地接受更好的高中教育,沒想到我還學會本地特色的音樂文化,第一次嘗試唱不同語言的歌曲,從開始的覺得難以接受及怪異,到后來通過感受方言與音樂之間的關系,慢慢接受并喜歡咸水歌謠方言歌唱為歌曲帶來魅力,我會回去我的家鄉繼續傳唱下去,讓他們知道我學習的地方還有這樣的一種歌謠在這片土地上流傳。”另外,音樂教師是傳播本土音樂文化的中間力量,是提高本土音樂教學質量的關鍵。通過本次教學活動,使我們的教師團隊收獲很大,成長很快。由于本土音樂文化與當地的語言、風俗、人情的密切相關,我們的音樂教師首先熟悉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背景和發展方向,具備相關文化的知識儲備,并通過學習學說當地的方言,在傳承當地的本土文化過程中得心應手。
從宏觀上,第一,通過咸水歌謠融入新疆內高班音樂課堂的探索和實踐研究為內高班的音樂科教學和兩地特色文化融合提供理論依據;第二,一定程度上對江門咸水歌謠的收集整理、傳播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第三,豐富了內地高中新疆班學生的音樂課堂,增強了他們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促進粵疆兩地文化交融,從而進一步增強民族認同感,為新疆建設培養政治合格、可靠的各民族人才和國家維穩工作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淼.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J].音樂論壇, 2015(20):138.
[2]崔學榮.本土音樂文化進中小學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s1):66-68.
[3]霍尚奎.民間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融合和傳承[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研究,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