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嵐
【摘要】蒙古族舞蹈中不僅有傳承數千年依舊保持原始風貌的,也有在征服其他民族過程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地域性以及宗教文化在多種多樣的蒙古舞風格特點的形成和發展上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現代化生活方式使蒙古舞受到多元流行文化的巨大沖擊,蒙古舞傳播和傳承的關鍵在于要處理好創新和保留的關系。
【關鍵詞】蒙古舞;地域;宗教;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一、蒙古舞的總體風格特點
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生活在蒼茫的大草原上,常常縱馬揚鞭,他們心胸開闊,豪邁奔放。長期的游牧生活,讓他們飽經風霜,時常要征服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強勁敵人,養成了蒙古人強悍、勇猛,“天之驕子”般的性格。作為最能直抒胸臆、展現性格的藝術形式,蒙古族舞蹈也以粗獷、豪放著稱。蒙古舞多以上身動作為主,其中又以肩部動作為主,體態較外放,多端莊挺拔,昂首挺胸,體現了他們廣闊的胸懷和骨子里的驕傲。
蒙古族人民崇尚、敬畏自然,舞蹈語匯中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對動物的模仿。最常見的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交通工具和忠實伙伴——馬。“馬步”就是用步伐模仿馬的各種狀態,有輕騎馬步、刨吸馬步等。蒙古族人民向往自由,鐘愛飛翔的動物,常用雙臂模擬翅膀,女性動作常模擬天鵝,展現柔美、圣潔、高貴,男性作品則多出現雄鷹和鴻雁,以表現搏擊長空之志和春暖雁歸巢的情懷。
另外一些生活場景也會出現在蒙古族舞蹈里,如擠奶、摔跤、剪羊毛等。
二、宗教影響下不同的蒙古舞
許多民族民間舞蹈的起源都與宗教有直接關系,宗教是一種文化載體,往往在意識方面作用于社會形態,通過深層次的精神意念主宰人們的行為。最初人們在祭祀等儀式中通過肢體語言向神明表達崇敬和祈求,隨后發展成為完整獨特的舞蹈風格。
蒙古族的原始信仰是薩滿教,早期蒙古族常進行薩滿教祭神活動,如祭奠時、出征前巫師會在牛車上跳薩滿的戰神舞。另外,薩滿教信奉“日升父”“月升父”等六神和許多“游娛神”,這些神都有代表其形象的不同舞蹈。在祭天地、求雨、醫病等儀式中,舞蹈的形式也不同。
三、地域影響下不同的蒙古舞
我國蒙古族生活地域廣闊,除內蒙古地區外,在東北、新疆、云南等地區都有蒙古族人們聚居。生活在不同地區的蒙古族群體受到當地歷史、地域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習俗藝術文化都演變出許多差異,即使同在內蒙古地區,東部蒙古族和西部蒙古族的文化差異也是很明顯的。如位于蒙古高原東部的科爾沁草原上,最具特色的“安代舞”,其以熱烈奔放、雄健粗獷著稱。
流行于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和新疆蒙古族聚居區的“普修爾樂舞”則是在樂器伴奏下起舞,之外有反彈托普修爾的舞姿和動作,與“安代舞”風格和表現迥然不同。
再比如,發源于鄂爾多斯的“筷子舞”,在喜慶的宴會上,人們情緒高漲時,便拿起筷子舞蹈,繞肩動作運用較多,伴隨筷子在身體各部位敲擊,發出清脆的響聲,來烘托熱鬧歡樂的氣氛。
四、蒙古舞的發展與融合
蒙古舞歷經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經久不衰,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吸納融合其他文化的包容性,是蒙古民族乃至整個中國引以為傲的藝術瑰寶。然而,在現代化生活方式走進每一個角落,包括蒙古舞在內的傳統文化,受到來自全世界多元流行文化的巨大沖擊,蒙古舞的傳承和傳播受到極大的挑戰。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分析其原因。第一,蒙古族聚居地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許多部族與外界交流甚少,淪為偏遠落后地區。而這些部族又往往保留甚至獨有一些最純正、最具特色的蒙古舞種類。第二,由于近年來內蒙古草原自然環境極度惡化,已不足以承載放牧生活,大部分牧民搬進城市,原有的草原文化漸漸淡化,沒有天地廣闊的舞臺供人們起舞。第三,隨著網絡與流行文化的興起,人們習慣了絢爛奪目的快餐式文化,無法沉靜地去體會一段舞蹈背后隱含的情懷與歷史。使蒙古舞一類的傳統舞蹈顯得沉悶而冗長。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如今也是蒙古舞傳播與發展的好時機,隨著網絡與交通技術的發展,地域限制被打破,在各大晚會、電視節目中常看到蒙古舞的身影,全世界可以更容易欣賞到多種多樣的蒙古舞表演。更多的人走進內蒙古大草原,實地了解感受蒙古族文化,學習蒙古族舞蹈,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又給了蒙古舞吸納創新的素材。
那么,在這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傳播和傳承蒙古舞的關鍵就在于要處理好創新和保留的關系。蒙古舞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和喜愛就必須順應時代,進行一些現代化的融合和改編,比如蒙古舞和芭蕾、蒙古舞與現代舞進行融合,都取得了成功。但在作品富有強烈的時代感的同時也要保留濃郁的民族風格,創新性作品要立足于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