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邦是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被人們稱為“鋼琴詩人”。肖邦的敘事曲講究敘事性、抒情性和戲劇性相結合。《f小調敘事曲》(op52) 是肖邦的第四首敘事曲,是被公認的四首敘事曲中最成熟的作品。本文從肖邦創作背景、演奏的技術技巧分析肖邦第四敘事曲,由此更好的幫助演奏者了解肖邦對浪漫主義時期鋼琴藝術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肖邦;敘事曲;音樂表現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一、肖邦的生平
1810年3月1日,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誕生在離華沙六十公里的熱拉佐瓦-沃拉村。其父為法國人,母親為地道的波蘭人,自幼深受波蘭民間音樂的熏陶,6 歲開始學習鋼琴,7 歲登臺演出。12~19 歲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5 歲開始發表作品,19 歲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
1829年,波蘭民族運動達到高潮,此時,肖邦從音樂學院畢業,在此事的影響下,他的愛國思想也逐步成熟。1830年底歐洲革命浪潮波及波蘭,肖邦不得不離開波蘭,前往巴黎。1837年肖邦與喬治·桑交往,1838-1839年間兩人住在一個島上,肖邦的身體出現了異常 ,1849年10月病逝于巴黎,享年39 歲。
二、肖邦的“敘事曲”
敘事曲”一詞來源于希臘語ballada。肖邦作為波蘭人,他選擇用自己的法語ballade來命名創作了偉大的四首敘事曲。肖邦一生共創作了四首敘事題材的鋼琴曲,分別為23號、38號。47號、52號。
肖邦的《第四敘事曲》(op52)創作于1842年。在此曲中有兩個主要主題,第一個主題占據主要地位,并進行了四次變奏,曲目的總框架是奏鳴曲式結構,但用變奏對主題進行發展,在多次變奏中加了其他的成分,因此這首曲目又具有回旋曲式原則。
三、淺析肖邦《f小調敘事曲》音樂表現
肖邦的第四敘事曲情感豐富,流動線條很多,演繹時需將這種情感表達在作品上: 引子部分(1-7)行板的速度,八度音程把聽者帶入了作品,三個聲部分工明確,八度的音程為主旋律進行,彈奏是以觸摸琴鍵的方式彈奏,以達到柔和的敘事開始。左手織體部分由分解和弦構成,低音最為重要。彈奏時踏板不需太多。
呈示部(8-22)顯示出圓舞曲的風格,在旋律出來時,聲音要mezza voce (聲音減半),一直在輪回的主旋律給聽者一種余音繞梁的感覺,主旋律的音樂流動要做到恰當,收縮有度;伴奏織體貼鍵進行。在本部中要注意音樂的連貫性。
插部旋律以柱式和弦進行,低聲部是分解和弦八度進行,兩個部分一同進行,音樂層層深入,右手的旋律給人一種遠方的感覺,遙遠縹緲,這個部分需注意速度的穩定。
主題變奏二(58-71)是全曲第一個小高潮,這個部分有一定的技術難點,最主要是聲部的增多,更要凸顯出主旋律的線條走向。
整個部分分為兩個中心,第一個中心部分(100-107)右手的流動,達到流動線條的制高點,彈奏時要給人一種小小的高潮,然后又落下來的歸屬感。
第二個中心(108-125)需要運用好踏板,音樂越發的激動,要將這種感覺彈奏出來。在121小節是三個聲部的進行,要注意聲部的突出。
再現部(135-151)以卡農的形式進行,要注意旋律的層次,手指緊貼鍵面彈奏,使音樂特別的柔和而不會那么的粗硬,進而也要帶動手腕的進行;左手織要做到連貫性。
第二部分(195-210)級進上行的分解和弦與柱式和弦的進行一氣呵成,在彈奏過程中注意踏板的運用,不能過多,使得音樂渾濁、和弦的不清晰。
第三部分(211-227)技術難點的凸顯,更要注意單音和雙音混合起來的難度也加強,彈奏時也需要注意音的準確和清晰。
尾聲(228-239)的一氣呵成,使整個片段速度加快,琶音的波瀾起伏,直到最后的四個果斷的和弦,給人以一種激動的情緒,彈奏時情緒的波動,以及踏板的延續,演繹一個聲勢浩大的結尾。
肖邦這位偉大的鋼琴家將他的情懷表達在自己的曲目中,筆者所感受到作曲家內心的狂熱卻無法完全釋放卻只能寄托于作曲。《f小調第四敘事曲》(op.52)這首作品無論從技術還是情感,都值得讓筆者去細細研究,通過對這首曲目的淺析,揭示出肖邦浪漫風格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肖邦,也創造了無法超越的肖邦。
參考文獻
[1]錢仁康.肖邦敘事曲解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6.
作者簡介:梁青(1995—),女,漢族,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鍵盤樂器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