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介孚
【摘要】曲牌體板路是以板式變化體唱腔結構為主的音樂內容,其是環縣道情皮影戲板路音樂中重要內容,也是環縣道情皮影戲的特點的體現。本文就環縣道情皮影戲曲牌體板路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為環縣道情皮影戲曲牌體板路源流的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環縣道情;皮影戲曲牌體板路;源流探微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環縣道情皮影戲曲牌體板路的分析
環縣道情皮影戲板路唱腔音樂,因其文詞結構、曲調特征的不同,可以分為板腔體,即板式變化體,以及曲牌體。在秦腔以及周邊其他地方劇種的共同影響之下,環縣道情皮影戲板路唱腔結構與梆子腔系戲曲之間還是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的。都是以板式變化體為基礎,采取七字或十字齊言的對偶句唱詞形式,這種環縣道情皮影戲曲牌體板路的樂句結構是十分講究對稱性的,樂節和樂逗頓歇也是十分分明的,這種樂段劃分比較清晰,且板式變化規律也十分明顯。因環縣道情中有一些個別傳統劇目,或者是一些唱段中應用和板腔體板路特征就不大相同,這種板路結構體式上以及曲牌聯綴體戲曲都能呈現出很好的演繹藝術效果。在戲曲藝術類表演中,應當說其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戲劇藝術類型,有著文場戲、武場戲的表演內容差別。
板路唱腔本身就是環縣道情的音樂核心,是表現音樂藝術特征的精華內容。從環縣道情皮影戲曲牌體板路的音樂調式與音樂板式來說,其又可以分為花音、傷音、慢板以及飛板。因音樂的板式變化體是環縣道情的主要板路,實際節拍整散與板眼變化都體現著其基本曲調上的重要基礎性特征,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變化。因不同表現功能的板類與板別有著一定差別,所以在塑造藝術形象與人物感情的表達上等,都要與多樣性的音樂材料結合在一起,呈現出靈活音樂形式,這也給周邊音樂與其他民歌的借鑒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環縣道情皮影戲曲牌體板路的源流分析
道情就是道家音樂,在武藝民先生所著的《中國道情藝術概論》中第一次出現“道情”這一名詞,并在這一著作中指出道情源自于唐,有法曲道情、俗曲道情之分。經過俗曲道情的不斷發展與變革,結合了民間藝術,產生了一種說唱藝術,主要是說唱相間與散韻結合的形態。經過唐代的慢慢演變,宋元時代俗曲道情聲腔的韻文部多是七字與十字詞格,這一音樂結構呈現出上下對偶。隨著道情藝術的進一步發展,這一聲腔分為有著環縣道情的不同板路形式。到了明代,借鑒了秦腔戲曲藝術,到清代環縣道情也得到了充分發展,因秦腔是當時陜甘地區的主流劇種,由此環縣道情也借鑒了秦腔的藝術內容。在地方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環縣道情在發展中不斷吸取周邊藝術形式的養分,充分保留了自身的原始形態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道教音樂文化內容
道情原本是以道情鼓子詞為主要形式的一種說唱藝術,道情鼓子詞是其主要音樂形式,有許多曲牌聯綴形式。經過長期歷史發展與演化,大部分曲牌已經消失,被保留至今的有《耍孩兒》等。《耍孩兒》是其現存曲牌的一個典型代表,其詞式結構是八句三段體的,環縣道情很好地借鑒并吸收了這一曲牌特征,加之和板腔體板式、“地緣性”特征音調的有效結合,逐漸發展演變成為花音慢板耍孩簧、傷音慢板耍孩簧等不同板路形式,且環縣道情對這一板路的應用更為頻繁,這也是道情音樂的主要特征形式。
(二)民歌的流變
首先是對外來民歌的一種流變。要知道,環縣道情中的一些曲牌體板路就是吸收了外來民歌內容發展而來的。比如,《九蓮花》就是學習了江蘇民歌《茉莉花》,盡管兩者有著不同背景,但從唱腔旋律上來說,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在實際轉變方法中還引用了“新聲變律”或“犯調”這一換調技法,由此《茉莉花》曲調和環縣道情音樂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這種稱作是“新生變律”或“犯調”換調技法是環縣道情曲牌體板路之一。
其次是對當地民歌的融合。在環縣道情皮影戲的許多劇目中,除了大部分的神話劇與傳統歷史劇,還有一些以民間故事為主的短劇內容。以《禿子尿床》為例,這一唱段民間故事被當作是其主要的表演內容,有效借鑒民歌演唱方式和少部分音調,將相關道情花調式和傷調式進行有效結合,由此呈現出特殊的以演唱為主的板路形式。
三、總結
經過文章內容分析,在統一區域內不同劇種的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的現象十分普遍,這是音樂藝術變化的一般規律。環縣道情音樂形態比較復雜,還有待相關人士進一步深入研究與總結。
參考文獻
[1]蔡勁筍,林純珠.古老藝術皮影戲在現代城市的生存與發展[J].藝術科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