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音樂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藝術財富,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殊品質,在學前音樂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民間音樂語言樸實清新,形象生動鮮明,具有承載歷史,傳播傳統文化,寓教于樂的重要價值。將民間音樂引入學前音樂教育體系當中,使之互相滲透,已成為學前音樂教育的一大趨勢。
【關鍵詞】陜西民間音樂;學前音樂教育;價值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與實施,掀起了幼兒音樂教育的熱潮。音樂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了各方學者的重視。民間音樂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藝術財富,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殊品質,在學前音樂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將民間音樂引入學前音樂教育體系當中,使之互相滲透,已成為學前音樂教育的一大趨勢。將陜西民間音樂文化有效地運用到學前音樂教育中,不僅可以讓幼兒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文化,愛護家鄉文化遺產,促進他們全面健康發展,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一、陜西民間音文化資源的種類
陜西民間音樂文化主要流傳于陜北、關中、陜南三大區域,包含有民間歌曲、民間舞蹈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民間器樂等,其音樂曲調具有靈活、通俗的特點。
(一)民間歌曲
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作的,傳唱的曲調凝聚著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的智慧,直接反映了社會的真實形態。古人稱民間歌曲為“風”,歷代統治者總是通過民間歌曲了解社會風向,調整自己的統治策略。
1.陜北民歌
陜北民歌是陜北人民在在勞作、放牧、過節、住手、喝酒、蓋房、婚喪嫁娶、廟會等生活場景里,觸物生情,即興編唱創作而成,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曲風粗狂、豪放,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陜北地區人民的生活、習俗、歷史沿革和社會變遷。陜北地區是漢族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如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繡金匾》《黃土高坡》等。
2.關中民歌
關中地區數量最多的是小調,分為一般小調與社火小調。一般小調分布最集中的是鳳縣,有用絲弦伴奏的“絲弦小調”,有秧歌調、旱船、竹馬、打連廂、秧歌等“社火小調”,社火小調分布最集中的是韓城,有祈雨調、勸善調、乞巧歌、猜拳調、念詞等“風俗小調”。關中的號子分為搬運號子、打夯號子、船工號子、鋤地號子、箱夫子歌等,其中船工號子與打夯號子數量較大,有童謠、催眠謠等“兒歌”。關中民歌的歌詞以五言、七言為主,小調歌詞的分節形式則多以“數”為序而聯綴。
3.陜南民歌
陜南民歌是陜西省秦嶺以南,秦巴山區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陜南民歌完美體現了陜西省漢族的民俗風情,是一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珊娜民歌內容豐富,通俗易懂,形式多樣,演唱形式一般分為獨唱、對唱。從民歌的分類上看,有通山歌,也叫放牛歌、茅山歌、姐兒歌;還有小調、山歌、號子、儀式歌以及盤歌、兒歌和純音樂(陜南曲)等。[1]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如《漢江船工號子》《放排號子》《搬運號子》《打油號子》《抬石號子》《采茶歌》《磨兒調》《栽秧歌》等;
(二)民間舞蹈音樂
陜西民間舞蹈音樂絢麗多姿。長期扎根于民間,世代流傳,具有農耕文化特征,鮮明的民俗祭祀屬性,加之原始舞蹈、百戲、軍陣樂舞及宋元雜劇的影響,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藝術風格。陜北高原地帶,民間舞蹈形式多以秧歌、腰鼓、水船、獅舞、霸王鞭、龍舞、踢場子、跑毛驢、龍燈等為主,動作粗獷,情緒奔放,具有質樸、憨厚、勇武的特點并深受黃土文化、草原文化的影響。關中民間舞蹈多以社火為主,包括芯子、高蹺、獅子、旱船、地臺社火等,陣容強大,氣勢磅礴,形式多樣,具秦漢盛唐泱泱大國的氣度和強悍風貌;陜南山區多以民間花鼓戲、四船撲蓮、采蓮船、小場子、地蹦子、對鼓以及板凳龍等小型歌舞為主。陜南毗鄰四川、湖北,受兩地巴蜀文化和楚文地化的熏陶及影響,形成了柔美抒情、輕快活潑的舞蹈特點。這些舞蹈藝術特色鮮明,它們不僅是對陜西的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的獨特呈現,更是對這方土地所孕育的信仰觀念的鮮活反映,具有重要的保護和研究價值。[2]
(三)戲曲音樂
戲曲藝術被西方人稱之為“中國歌劇”,是音樂、舞蹈和戲劇三位一休的綜合藝術。陜西省是我國的劇種眾多并各具特色的戲曲大省,據不完全統計,陜西約有地方戲曲劇種近三十余種,風格不一樣,群眾愛欣賞。如同州梆子、秦腔、眉戶、漢調桄桄、西府秦腔、富平阿宮腔、老腔、線腔、弦板腔、碗碗腔、漢調二黃、商洛花鼓戲、乾縣弦板腔、大筒子戲、八岔戲、端公戲、道情戲(有關中道情、陜北道情、商洛道情、西府道情)、迷胡、西府曲子、秧歌戲(有關中秧歌戲、陜北秧歌戲、韓城秧歌戲、渭華秧歌戲)、陜北二人臺、陜南八岔鄉、平利弦子戲以及跳戲等。
(四)民間器樂
陜西的民間樂器非常豐富,表現形式豐富,這些樂器按照其發音原理和不同的演奏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吹、拉、彈、打四大類,許多民間器樂作品已經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有以秦腔為母體的板胡、二胡作品,以迷糊、碗碗腔為素材的箏樂作品,從陜北高原的笛曲創作,到以西安鼓樂為基礎的樂隊作品的創作,無不滲透著三秦大地古老而傳統的民間音樂文化在民族器樂創作領域的風格體現。例如,板胡獨奏《秦腔曲牌》《渭水遙》;二胡獨奏《迷糊調》《秦腔主題隨想曲》;笛子獨奏《秦川抒懷曲》,民樂小合奏《秦韻》,琵琶獨奏《渭水情》;箏齊奏《白花引》;以西安鼓樂作為創作素材的代表作品有《音詩—驪山吟》;古箏曲《黃陵隨想》《香山射鼓》《音詩—雨霖鈴》;箏與樂隊《驪宮怨》;塤獨奏《沉香淚》等。
二、陜西民間音樂文化的價值
陜西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經變遷發展,衍化出眾多的品種和豐富多彩的音樂風格。這種衍化過程,直到當代仍在繼續發展變化。存世的音樂真正為廣大人民所擁有,無論是題材內容、體裁形式和風格,它們都更貼近普通老百姓的欣賞需求和欣賞習慣。
(一)文化價值
民間音樂并非純藝術形態上的音樂,許多中外音樂學家對此都有精辟的論述。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鮮明指出文化的地域性差異。在不同地域中,受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經濟生活、民族心理、民間風俗以及語言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民間音樂的風格也表現出巨大的差異。由于地域民俗化的差異,所表現出的民間音樂風格同樣具有差異性,因此,民間音樂豐富且多樣。從音樂的外部特征來看, 音樂不是一種單獨的藝術現象,而是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藝術現象。
從人類文化的視域下出發,我們會發現,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都與音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音樂作品的創作與傳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這種關聯反映出社會對音樂形態的影響,是音樂對社會內容的體現,對音樂影響最為重要的就是人的行為方式,所以,人的因素對于音樂的發展、創作、傳承以及存在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社會階層中,音樂的表現特點也不盡相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四種類型,即人文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民間音樂反映了民俗文化的人文特征,是民俗文化的藝術表現載體,通過音樂的表演實現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民俗文化是由中下層民眾在長期穩定的社會變遷中所創造出的一種可享用、傳承的本土文化,既是人類高度概括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具體可感的一種社會現象。作為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民間音樂蘊含著豐富民俗文化信息,而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就是民間音樂的本體,音樂藝術的形式反映著民俗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
(二)教育價值
學前音樂教育是學前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內容,是幼兒園各項教育活動中最具特色的內容。幼兒期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時期,給予良性的刺激,就會促進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幼兒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突出體現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等方面的能力,而要實現愛祖國、愛家鄉的音樂教育目標,就必須把祖國的、家鄉的音樂教育資源充分引入到學前音樂教育領域中去。
陜西民間音樂是我國優秀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體現了廣大人民最基本的精神品質和審美觀念,以及獨特的生活情趣,豐富形象的民間音樂內容能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幼兒階段是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的高峰時期,例如扭秧歌、打腰鼓、舞龍、舞獅子等民間音樂活動,它們兼具體育技巧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特點,在幼兒參加這一類民間音樂活動時,既很好地體驗了豐富的民間音樂活動,又對增強幼兒體質、身體協調性起到了一定的鍛煉效果。再如,在欣賞民間音樂時,就要具備一定的想象力,在此基礎上,幼兒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將一些知識進行重組、創造,進而提高音樂能力、語言能力、發展智力、啟迪智慧。將優秀的民間音樂巧妙地融入幼兒園課程中,讓幼兒認識、學習、感受、體驗、實踐、創造,不僅有助于他們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更有助于幼兒了解本地區、本民族文化特色,進而不斷創新與傳承。
加強陜西民間音樂教育和學前音樂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能夠培養學前兒童良好的精神品質和積極的情感,增強個人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幼兒整體審美情趣。在我省學前教育領域中推廣陜西民間音樂文化,將陜西民間音樂文化發揚光大,在新時期學前音樂教育工作中將會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
參考文獻
[1]蘇軍.論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田野工作”[J].民族音樂,2010(05).
[2]譚博.論陜西民間舞蹈在高校中的傳承[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5(10).
作者簡介:白艷(1978—),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