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芬
【摘要】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和實施,對于京劇課堂教學實踐來說是一種考驗與體驗。為了提高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我采用“京韻”導課來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京”“音”相融的方式來探究教學新模式。為了保持學生學習京劇的樂趣,我采用表演輔助、借力媒體功能、鏈接流行音樂的方式來優化學習新效能,讓學生從遷移學習中得到新收獲,從而不斷地豐富學習新內涵。京劇教學各種新策略的運用,全方位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優化策略;培植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京韻”導課點燃學習興奮點
一堂好課,新穎、有創意的導入尤為重要,它能立刻收攏學生散漫的情緒,迅速進入到音樂課堂中來。如學習《旦的認識》時,老師在課始讓孩子們在教室外排好隊,大屏幕播放《京韻》的音樂,問孩子:同學們,你聽到這樣的音樂,你最想做什么動作?孩子們立即停下嘰嘰喳喳地吵鬧,洗耳恭聽,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分散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地達成共識,然后饒有興趣地跟著老師做京劇行當中的“旦”的律動,為后面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謎語法、故事法、播放視屏法等手段,使用什么方法,這要與教學的年段和教學內容相符合。
二、“京”“音相融”探究學習新模式
傳統的京劇學習強調口傳口的教學,而我們面對的是幾十個的孩子。所以,我們要明確,我們的老師不是專業的京劇藝術專家,京劇進課堂的目標也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的苗子,而是為了普及京劇的基礎知識,學習簡單的技能和表演,培養初步的鑒賞能力。京劇以音樂為骨架,我們深知京劇與音樂的關系,京劇是以音樂為骨架的藝術,京劇離不開音樂。所以,我們的京劇教學也可借鑒音樂教學的方式和手段,如京劇里面長腔的學習。京歌《我是中國人》的最后一句中的“人”這個字是一字多音,我就采用分解難點的方法解決。時刻提醒學生要注意音準、京腔京韻和氣口的訓練,對學習京劇演唱的重要性,再加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使得演唱有板有眼,唱腔更加到位。
三、表演輔助優化學習新效能
京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它包括了文學、表演、音樂、唱腔、伴奏、服飾、臉譜等諸多藝術元素,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它有演唱但不是歌劇,有對白但不是話劇,有舞蹈又不是舞劇,它是綜合唱念做打多種表演的藝術。京劇將不同門類的藝術綜合在一起,并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有機的結合,以戲曲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為例。比如:《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中的最后一個詞“心”,為了表達出小鐵梅誓為革命的堅強決心,我就用緊握的拳頭表示堅強的決心,提示學生用鏗鏘有力的聲音,飽滿的氣息唱出堅定的感覺。老師的示范給學生很好的心靈和視覺提示。在后面的學習中,學生結合動作表演,完美地演繹了小鐵梅的精神品質,從中學習了小鐵梅的革命氣概,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愛國愛黨的民族意識。
四、借力媒體遷移學習新收獲
京劇的教學由于受師資水平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很多老師怕上京劇課。所以,借力多媒體教學,不妨是個很好的方法。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圖文并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給學生的視覺沖擊力很強,專家一招一式的表演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學習。比如,教育部發放的關于十首必唱京劇唱段的視屏,就是老師和學生很好的學習范例,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講解細致,表演指導到位。這對于教唱京劇有難度的教師來說不乏是個好途徑,在借力的同時,自己的演唱和表演水平也得到提升,與孩子們一同成長,陶冶了藝術情操。
五、鏈接流行豐富學習新內涵
隨著流行音樂以及其他風格形式音樂的出現,對京劇藝術的生存和傳承造成巨大的沖擊,青年人不愿接受,中年人漸漸淡化,青少年對京劇更是陌生,甚至有人認為京劇是不合時宜的過時藝術,京劇以及各種戲曲的文化慢慢地衰退了。所以,為了激發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保持學習傳統文化的志趣,我們在課堂上可以適當引入流行音樂和京劇元素相結合的京歌的學唱。特別是在高段,可增加欣賞和演唱的分量。課后,老師可以讓孩子們分工合作,在網上查詢當代流行的京歌,組織觀看電視中的青少年戲曲大賽,進行京劇知識的小沙龍,或者京劇文化的分享會,進行黑板報,臉譜的設計和手工課中迷你戲服的制作,全方位提升學生了解京劇文化的渠道。
六、結語
京劇是實施美育的途徑之一,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合作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知識內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在力求傳承和發揚京劇的前提下,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了全方位的綜合培養。
參考文獻
[1]杜亞雄.中國民族音樂學文集[M].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