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決定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中小學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該項目旨在要求通過學校組織的課內外體育、藝術教育的教學與活動,讓每一個學生至少學習并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或一項藝術特長,意在加強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方面全方位發展。
【關鍵詞】“體育、藝術2+1”;小學音樂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多年以來,各校體育、藝術等學科的考查方式一直都沒有統一的標準。根據學校、教師的不同,學校設置教研組,教研組教師各抒己見,共同探討適合本校學生的考查方式。就目前來看,多數教師會選擇在期中或期末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筆者認為,“體育、藝術2+1項目”實行的最大意義,應該讓評價從日常做起,不僅關注學生的結果性評價,同時也關注過程性評價。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現行的中小學評價主體依然是以教師為主,這種單一的評價主體形式違背了新課程提出的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如果只重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弱化了自評和互評,會對學生形成獨立人格和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產生阻礙。因此,處理好師評、自評和互評當中的辯證關系非常重要。除此之外,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學業成長和人格特質。一位優秀的音樂大師很大概率出自一個音樂世家,而疏于音樂體驗的家長很有可能會育有一個五音不全的孩子。作為音樂教師,應該多創造機會讓家長參與對孩子的評價。只有建立起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模式,才可以幫助學生在更加完善的音樂環境中成長,而不僅僅只是為了一次考試,或者是一次等級評定。
二、評價內容多維化
通過對小學音樂評價內容的調查研究發現,現行的小學音樂評價內容還較為單一。據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的結果發現,教師對學生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19.2%為音樂基礎知識,30%為音樂學習態度與興趣,39.2%為音樂表現力,10%為音樂創造力,其他占1.7%。由此可見,教師的評價內容相對平均,且由以前的更注重音樂基礎知識向學習態度和興趣方面轉移,這非常難能可貴。新課程要求評價的內容更加多維化,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更為重要。如有的學生五音不全,知識技能也很普通,但他們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總能表現得特別積極,大膽地模仿音樂的形象,這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音樂體驗。因此,教學中不僅應關注學生對技能掌握的多少,而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評價方式多樣化
目前,小學音樂評價的方式多以音樂基礎知識測驗和音樂技能展示相結合為主,這顯然沒有體現新課程提出的多樣化的評價理念。新課程標準提出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建立《學生成長記錄冊》,這種評價形式可以促使學生在過程中不斷地認識和改正自我。在《學生成長記錄冊》中,對一年級學生進行考評,有助于教師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長和短處,一至三年級作為技能儲備期,學生在音樂課堂中不斷地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將音樂當中的關鍵要素列出來,作為過程性的評價標準,如演唱、演奏、樂理、律動、創編等。此外,在《學生成長記錄冊》中,記錄每節課該生的師評、自評和互評,有助于教師觀察學生的音樂成果。四年級,學生對音樂有了自己的感悟,有了自己想要專攻的項目,這時可以有側重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學生進入五六年級,有了獨立的思想,會堅持自己的選擇,教師應給學生提供更加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找到音樂學科當中自己最感興趣的項目;再者,學生平時參加藝術活動的等級證明和比賽獲獎也可作為學生結果性評價判定的一大要素,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增長見識。對學生的表演,教師不僅通過結果給予其評價,同時也要看到學生的進步和成長,這才體現了發展性評價的內涵。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討“體育、藝術2+1”背景下催生的小學音樂評價模式??茖W的評價模式應該是立體的、多維的網狀結構,它包括:以教師、自身、同伴、家長為多元評價主體;以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為多維化評價內容;以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為多樣化評價方法。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地感受音樂、發現音樂、探索音樂,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提高自己感受音樂、領悟音樂的能力,從而真正服務于 “體育、藝術2+1項目”,探索出嶄新的教育評價方式,為孩子們創造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顧永解.小學生“體育、藝術2+1項目”的實施與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16(08).
作者簡介:劉祎晨(1989—)女,漢族,湖南人,碩士研究生學,中小學二級,就職于廈門市鷺江新城小學,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