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巧紅
【摘要】延平畬歌是畬族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是其民族燦爛文化延續的珍寶。本文從延平畬歌的特點及發展與創新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音樂特點;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畬族是我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有著十分豐富絢爛的民族文化。畬族人民勤勞智慧,創作了獨具魅力、豐富多彩的畬族文化,畬族山歌最為有名。
一、延平畬歌的音樂特點
畬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為了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愿望、意志,即興編詞,想啥唱啥,見啥唱啥,有歌唱愛情、婚姻的,歌唱生產勞動的,歌唱日常生活的,還有傳說故事,逗趣啟智等。
(一)延平畬歌的旋律特點
延平畬歌的旋律極具特色,最經典的旋律就是以do re mi la四個音組成的四聲羽調式,其中do re兩音常作為過渡和修飾所用,出現次數較少;mi la兩音則作為主要音符,貫穿整首歌曲。例如,畬族山歌傳承人雷茂發老人唱的《畬族山歌第一期》,就是由這4個音組成。在這首畬歌中,主要采用了三音列旋法,利用do mi la這三個和弦音詮釋。mi la兩個音具有穩定旋律的作用,是整首畬歌中的核心音,do音也在維護著旋律的穩定性,在旋律中同樣具有支柱性作用。旋律中re音屬于不穩定音級,在歌曲中極少出現,但它積極地朝著穩定性音級方向傾斜。在延平畬歌的整個旋律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從mi到la,la再到mi的過程,充分將畬族人民淳樸、細膩、內斂的性格特征展現出來,將現代與原生態的美感充分融合,賦予歌曲獨特的個性。歌曲中上、下滑音的連續運用,也使其旋律特點更加鮮明。延平畬歌旋律的走向十分有規律:起、承、轉、合呼應有致、內容和諧,音調極具感染力,十分嘹亮,具有明快奔放的特點,節奏自由舒展。
(二)延平畬歌的演唱特點
延平畬歌在演唱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點。多在戶外演唱,主要采取無伴奏清唱的形式來演唱,受畬族語言和獨特唱法的影響,具有原生態的特點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在演唱過程中,畬族人民用淳樸的唱法,聲音旋律起伏變換,充分抒發自身想要表達的情感,使歌曲更加自然舒暢。
在用嗓方面,延平畬族歌手都是土生土長的畬族百姓,沒有經過專業的演唱訓練,他們大多都用本嗓真聲進行演唱。筆者在與畬族歌手交流演唱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演唱并不久就連說嗓子難受、有點啞了,若在演唱畬歌時加上些科學的演唱方法和聲樂技巧,則能解決這一問題。如首先要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練習吸氣、嘆氣、呼氣,嘆到哪從哪吸、吸到哪從哪唱,然后在演唱畬歌的低音部分,以胸腔的共鳴為支點,運用穩定的氣息,使聲音更加充實、更加飽滿,在演唱畬歌的高音部分,要把咽后壁打開、上口蓋打開、小腹給力、眉心小腹一條線、感覺后腰一圈都擴張開,使得高音更加穩定、更有穿透力,歌曲中常出現的mi和低音la的大跳,沒控制好有時會出現小卡殼時,則要運用氣息把聲音掛在一個位置上唱。這樣演唱使其頭腔、胸腔、氣息得到了有機結合,也不會丟了自然淳樸的本色,將畬族人民的真情實感真實地表達出來,使演唱的音色既華且實、引人入勝。
二、延平畬歌的傳承發展與創新
(一)“藝術扶貧”走進民族小學
隨著我國各項改革政策的實施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各樣的文化開始融入畬族百姓的生活中,他們原來生活的封閉狀態被打破,現代多元文化與傳統民族文化不斷碰撞,再加上網絡的傳播,新音樂流行音樂在畬族百姓中廣泛流傳,博得一些畬族青年的青睞,他們不再學習畬語畬歌,導致延平畬歌逐漸消失,演唱者年齡青黃不接,存在很大的傳承問題。面對這種情況,近年來,隨著市區黨政領導和延平區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加大了對延平畬歌傳承的扶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校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延平畬歌這一福建省非遺項目,2012年,我館積極響應省藝術館倡導的“藝術扶貧工程”,讓藝術專業干部定期為我區貧困學齡兒童上門提供免費、優質的藝術輔導,走出一條“文化下鄉”的新路,全新的扶貧項目“非遺進校園”應運而生。
嶺炳洋民族小學就是我們館第一個掛鉤的藝術扶貧教學點,筆者先向畬歌傳承人雷茂發學習畬語畬歌,然后通過每周一次的藝術扶貧課教孩子們唱畬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濃濃的畬族文化精髓。藝術需要展示的平臺,每年延平區“畬族山歌會”,筆者都爭取帶孩子們出來表演,通過一次次的排練、演出,孩子們學習有了自信,增強了團結協作精神,也更加喜愛上了畬歌演唱。
(二)延平畬歌傳播途徑的傳承與創新
飛速發展的現代化,如何讓延平畬歌注入新的生命力,繼續成為畬族百姓美好的精神食糧,并有效地傳播與發展,值得讓界內人士認真探索與思考。
1.系統的教育傳承
筆者在教授孩子演唱畬歌時就發現,學校辦學條件落后,沒有校本教材、沒有音樂教室、沒有鋼琴、沒有任何音響設備,只能一句一句帶孩子們學唱。要想實現延平畬歌更好的傳承效果,開展專業化的教育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在延平區五個民族村學校開設畬族音樂文化課,使其通過教育途徑影響本民族后代,并把畬族民歌的教學編入學校音樂課中,組織專業老師編撰校本教材等,可以從小就激發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本民族的音樂,讓延平畬歌的傳承煥發永久的生命力。政府部門、教育部門要加大對民族小學資金的支持,為學校完善藝術教育必備的辦學硬件,配齊專職音樂教師。
2.充分運用網絡媒體的推廣傳承
充分發揮網絡、現代媒體創新延平畬歌媒介。搜集延平畬歌的各類錄音、錄像等,利用現代技術將它進行制作,將延平畬歌傳播開來;利用電視、廣播和報刊向社會傳播,例如,南平電視臺制作了一期延平區嶺柄洋畬歌專題節目,在南平一套、二套的武夷文化縱橫欄目進行了播放,宣傳效果非常好;利用“互聯網+”,提供網上下載,將畬歌音樂做成彩鈴讓百姓下載,讓年青人唱著流行歌、聽著mp4,還可以聽到優美的畬歌。
充分運用現代先進技術對延平畬歌進行再創作。綜合運用交響音樂、通俗音樂、電子音樂等多種音樂語言來營造畬歌音樂,與更多的現代氣息融合在一起。
3.延平畬歌文化生態的創新
“言、山、情”是構成延平傳統畬歌的文化生態環境三要素。延平畬族人自己的語言稱為“言”,他們自古以來世世代代都依靠自己的語言口頭傳唱畬歌,只有用畬語演唱才表現出朗朗上口、語句押韻,若是用漢語來唱,則失去了原始的韻味,音律也不平了,也失去了畬歌獨特的魅力。延平畬族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山”,人們也常常把畬族稱為“山哈”,是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或山里人,正是畬族人對居住環境的調節和適應,形成了他們特有的音樂形式。通過情感的表達和抒發來感染人、打動人即為“情”,延平畬歌就是畬民們將勞動和生產生活中的所有情感和事情用自己畬族的語言來傳承、記憶、表達,將他們的各種感受形成對現實生活一種主觀的反映,從而形成延平畬族百姓世代流傳的傳家寶。將上述延平畬歌文化生態環境三要素相結合,產生出獨具魅力、豐富多彩、婉轉樸實的延平畬歌作品,構成了延平畬族文化的藝術瑰寶。
延平畬歌是畬族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是其燦爛民族文化得以延續的瑰寶。但在文化、科技、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延平畬歌的發展,還需繼續把現代文化與畬族傳統文化相融合,畬族文化與區域文化相融合,使延平畬文化不斷完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雷桂榕.新形勢下畬族民歌傳承與創新發展探析——以閩東畬族聚居區為例[J].音樂創作,2016(07).
[2]黃玉翔.探討“苗族飛歌”的音樂特點及其社會功能[J].音樂創作,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