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摘要】在我國民族音樂學界,因漢族民歌在整個民間音樂中占據基礎地位而使得其分布與區劃一直備受關注。各種外在客觀因素對民歌的影響、不同區域間民歌差異性,歸根結底均是以不同的風格色彩表達出來,由此而得來“色彩區”的概念。對各近似色彩區的劃分是根據地理區域、漢族聚居區民歌風格的不同,并綜合各種背景及民歌歌曲特征等有關因素而確定的。
【關鍵詞】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地理區域;聚居地分布;民歌風格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一、歷史概況
早在原始時期就已出現音樂,常以狩獵內容為主,如《尚書·舜典》中記載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場面。相較于之前,周代的民間音樂已有長足的發展,諸如“九歌”“鄭衛之音”“成相”“南音”等。雖然,兩晉南北朝是歷史上的動蕩時期,但亦是南北音樂既分化又交融的時期,形成“清商樂”。到明清時期,民間的歌舞音樂已達到繁榮鼎盛的局面,如通過明代文人馮夢龍一人便搜集出刊布《掛枝兒》和《山歌》兩本民歌集,可見一斑。
二、民間歌曲類別
漢族人民人口眾多,文化歷史久遠、源遠流長。根據藝術特點和場合,民歌劃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和長調。勞動號子是在勞動過程中創作出來的,直接配合勞動而歌唱的一種民歌形式。其音樂要素都與勞動生活密切相關,曲式結構單純多反復。例如江蘇北部盛行的《挑擔不怕扁擔彎》、四川境內的《打夯歌》等;山歌則是山野之歌,歌詞具有較強的即興性,隨編隨唱,常用“比”“興”手法,曲式結構簡單,旋律有比較多的跳進。例如陜北“信天游”、山西“山曲”等;小調就是“里巷之聲”多在城鎮中形成發展起來,歌詞往往是預先編寫好的,文學性較強,例如《孟姜女》《茉莉花》等;長調是泛指結構較長的大型民歌,例如漢族《五姑娘》和彝族《阿詩瑪》等。
三、民歌近似色彩區劃分
(一)西北地區民歌近似色彩區
西北地區民歌區域包括山西、陜西中部與北部、河南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民歌主要以山歌為主,比較著名的有陜北的“信天游”和青海、寧夏、甘肅等地的河州花兒等。
(二)西南地區民歌近似色彩區
西南地區民歌集中于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山歌是代表性民歌,其次是燈歌,巴蜀漢族民歌還有風俗歌、號子、禮儀歌等。滇、貴、黔等地區少數民族大雜居,小聚居,民族眾多,但也保留了很多漢族民歌。耳熟能詳的曲目主要有《太陽出來喜洋洋》《趕馬調》《康定情歌》等。
(三)華北地區民歌近似色彩區
華北地區民歌主要出現于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天津、山東等地,其代表性民歌體裁當屬小調,諸如流傳于山東的《沂蒙山小調》。除此之外,還有勞動號子、海洋號子、船工號子、打夯號子等。
(四)華南地區民歌近似色彩區
華南地區民歌區域包括五嶺之南,有廣東、福建、海南、廣西、臺灣等地,其主要民歌有:號子、山歌、咸水歌,例如咸水歌代表《對花》、流行于閩臺兩地的《送歌調》、福建小調《長工歌》。
(五)華中地區民歌近似色彩區
華中地區民歌區域包括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民歌種類有田哥、情歌、山歌、號子、風俗歌等。比如節奏性較強的有湖北潛江號子《磪咚磪》、湖南長沙的漢族民間小調《洗菜心》、桑植地區的《四季花兒開》。
(六)華東地區民歌近似色彩區
華東地區民歌區域主要包括江蘇南部、浙江、上海、安徽等地,主要包括:山歌、小調、號子、長篇敘事歌,尤以江南小調較為典型,代表性曲目有流行于江浙一帶的《茉莉花》、江蘇小調民歌《孟姜女》。該區民歌以起承轉合方整性四句體為基礎,音樂具有委婉優雅、偏重于陰柔之美等特點。
(七)東北地區民歌近似色彩區
該地區有遼寧、吉林、黑龍江,西接內蒙古大草原,是以漢族為主題的多民族聚居區,代表性樂種有民歌,大秧歌、二人轉等,而民歌主要有小調,號子,諸如黑龍江伊春的森林號子《哈腰掛》、綏化民間風俗行小調《上茨山》、遼寧沈陽的民間小調《正對花》。
四、結語
漢族民歌各近似色彩區的劃分依據地理區域、漢族聚居區民歌風格并綜合各種背景及民歌歌曲特征而確定。當然,漢族民歌分布還與語言背景、社會背景、漢族人口變遷以及漢族民歌產生的早期古代文化背景有關,我們只是從最主要的幾個特征點作為依據加以劃分。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問題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研究課題,需要詳實的田野工作做進一步的補充,本文僅僅是在參考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之上所作的初步探討,“色彩區”的劃分還需作進一步探析、深層次展開。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中國民族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