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前提下,新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從音樂方面來講,音樂原本就是來源于生活,是表現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要結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運用學生所熟悉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來進行音樂教學,促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在生活與音樂之間架起美妙的旋律之橋,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創造能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生活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音樂存在于我們真實的生活之中,它既表現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也真實地記錄了特定環境下的生活習俗,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小學音樂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要求,根據小學生的智力狀況和審美需求,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力,通過音樂學習獲得美的感受。
一、通過情境創設,在生活與音樂之間架起旋律之橋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拉近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與學生共同游戲,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音樂知識相結合,幫助學生了解音樂的特定氛圍,并獲得對音樂的真切感受。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深刻理解音樂內容、節奏,充分調動學生的多感器官,提高其對音樂的認識,使學生能夠真正融入到音樂情境中,達到忘我的境地。比如在教授《大鹿》這首歌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集音樂、動畫、舞美為一體的音樂課件,為學生展現在茂密的森林中奔跑的小兔,大鹿站在面包房里向外張望的情境。學生通過動畫場景對音樂內容有了了解,并能夠深刻感受到小兔子被大灰狼追趕時恐懼、害怕的心情。情景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很好地掌握歌曲所要表現的情緒。
二、借助生活教學,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音樂元素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重視對教材內容的講解,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沒有引起音樂教育者們的重視,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把音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加以結合,造成學生在學習音樂時對相關知識了解不足,一些音樂教學中的難點問題教師也不能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方式有效解決。因此,教師應當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深入審視、鉆研教材,結合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對音樂相關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在音樂課堂中借助生活游戲或動畫場景等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攻克音樂難題。
比如,教師在教學生唱《柳樹姑娘》這一節內容時就可以采用結組游戲的方式進行接唱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歌曲。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扮演柳樹姑娘進行接唱游戲,一組唱第一、第二樂句,另一組接唱第三、四樂句,然后在進行交換練習。接下來,教師可以為小學生播放《兩只小象》的動畫視頻,讓學生輕聲跟唱,并通過動作體會歌曲的節奏特點。在復習了學過的三拍節奏歌曲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柳樹姑娘》歌曲的動作編創,第一、二樂句學生手拉手隨節奏搖動身體,第三樂句模仿柳樹姑娘洗頭,唱到第四樂句時教師可以把雙手做花朵狀放在臉旁。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音樂知識,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三、立足音樂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拓展教學內容
小學音樂教材是音樂教學的核心依據,不管教學方式如何變化教師都要以教材為核心,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內容合理安排教學。小學音樂教師還應該考慮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特點以及生活背景,結合生活實際靈活恰當地安排教學,既要立足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從而使小學音樂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教師要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將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進行有效整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經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從而使教學既符合課程要求又具有生活化的情趣。
首先,教師可以對樂思相同形式不同的音樂作品進行整合。許多音樂作品都是以同一個樂思為基礎進行創作的,比如小學六年級的《小白菜》就與《北風吹》樂思相同,兩者相互整合欣賞,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記憶樂思,也能夠讓枯燥的欣賞課更生動有趣,使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其次是將主題相同音樂風格不同的作品整合,可以讓各類題材作品發揮出不同的作用,使學生感受不同風格音樂作品帶來的情緒變化和生活表現。最后是將曲式相同風格不同的音樂作品整合,小學音樂教師要把相同趨勢的歌曲與表現形式相異的作品進行整合。比如在對“進行曲”曲式欣賞時,教師可以把《解放軍進行曲》與《運動員進行曲》進行對比鑒賞,讓學生對進行曲的曲式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對曲式有了更加深刻的掌握和理解。
總之,小學音樂教師要沖破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把起源于生活的音樂重新用生活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形式理解音樂內容,感受音樂節奏,提高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