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審美價值的變化以及社會發展的變遷,傳統音樂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正在加劇消失,面對傳統音樂越發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潮流的現實問題,保護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已經成為了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和研究課題。基于此,本文以傳統音樂進校園——助推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傳統音樂教育對于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傳統音樂進校園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傳統音樂;校園教育;音樂教育;音樂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積極推進學校音樂教育改革
學校音樂教育是我國音樂人才培養最重要的場所,傳統音樂進校園是培養全面音樂文化人才的必然選擇,也是傳承和發展傳統音樂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問題逐漸引起了教育界的關注和重視,不管是高校音樂專業設置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都適當加入了傳統音樂,如戲曲、傳統樂器演奏等內容。但是,由于深受西方音樂教育的教師自身知識結構以及接受的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問題,在功利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基于此,第一,進行高師音樂教學體制改革。把民族音樂文化這門課程列入高師音樂教育的基礎性課程,面對不同階段教育的學生開展適度的教學改革,引導高師音樂學生在走向不同教師崗位后能夠針對傳統音樂教學做出多的貢獻。第二,加強義務教育階段以及高中階段音樂教師培訓。教師是學校音樂教學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加快教師教學理念革新,讓教師能夠通過教育和培訓真正意識到傳統音樂進校園的重要意義,擺在當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學校教育的突出問題的認識程度,鼓勵教師自覺地進行傳統音樂知識和教學素養的自我學習和自我發展。
二、打造優秀的傳統音樂教學教材,做好傳統音樂課程改革
(一)打造優秀的傳統音樂教學教材
當前,我國關于傳統音樂文化的教材種類繁多,教材質量參差不齊,特別是在我國高等教育階段,各高校傳統音樂課所使用的的教材大多是本校教師編寫或者推薦的教材,這也是造成各學校傳統音樂教育水平差異的重要原因。面對當前高校傳統音樂文化教材選擇多樣化發展趨勢中不規范和不科學的問題,打造優秀的傳統音樂教學教材已經成為傳統音樂傳承和保護的重要環節。在傳統音樂教材編寫過程中,要注重音樂曲調的優美,民族風格的濃郁,色彩的地域性以及編寫內容要積極向上。因為教材既是出于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更是出于推動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不能全盤照搬,要有所舍棄和創新,這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傳統音樂走進校園,要注重把地域性的傳統音樂文化帶入當地校園,根據具體需要,把地方性傳統音樂寫入教材或者通過具體的活動形式引入傳統音樂的課堂中來,這些都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很好的幫助。
(二)進行傳統音樂課程的改革
高等教育階段傳統音樂課程體系構建。在過去以及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中主要是學習西方的音樂理論知識,沒有系統地進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因此,很多學生慣用西方的理論觀點論證我國傳統音樂的現象,甚至出現全盤否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論斷。高校學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觀念問題,首先是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認知不足的表現,這對于我國低級階段音樂教育勢必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對于高校音樂教育,應該建立起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為基礎的音樂課程體系,讓高校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理論知識,確保學生音樂文化觀念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針對當前高等教育以下的傳統音樂課程教學,首先要把學生興趣培養放在第一位,不斷開發符合學生階段特點的課堂教學方法,如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音樂知識學習的結合,讓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到傳統音樂的文化活動中去,通過這些富有想法,精心準備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提高傳統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三、結語
把傳統音樂引進校園,不僅符合當前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推動傳統音樂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文明的多民族國家,傳統音樂更是呈現出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特點,把傳統音樂引入校園,既能夠讓學生從傳統音樂的學習中提高素養,提升品質。能夠在傳統音樂的學習中喚起學生的民族意識,這種“同根”意識和認同感的喚醒或許對于傳統音樂傳承與發展來說是無價的。
參考文獻
[1]鄒燕麗.基于優秀民俗文化傳承下莆仙戲進校園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7(41):182.
作者簡介:郜文潔(1989—),女,漢族,忻州人,中北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管理(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