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國以來我國頒布的這些《音樂教學大綱》從一個角度和側面反映了我國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歷程,體現了我國的教育方針和音樂教學指導思想,促進和指導著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建國;小學音樂;教材大綱
【中圖分類號】G520 【文獻標識碼】A
一、建國至改革開放前我國頒布的小學音樂教學大綱
(一)《小學音樂課程暫行標準》(草案)
新中國建立伊始頒布的《小學音樂課程暫行標準》(草案)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在這部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標有兩點:音樂知識與技能、情感和態度。著重強調了音樂教育要培養學生的情趣愛好以及愛國主義情感;在教學內容上,有歌唱、樂器、欣賞、樂理四個方面,且不同年級有著不同的標準和要求。雖然這部大綱具有明顯的過渡性質,但它對于建國初期我國音樂教育事業來說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和指導意義。
(二)《小學唱歌教學大綱草案》
教育部于1956年11月頒布了《小學唱歌教學大綱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頒布的第二部大綱,其基本特點如下:將音樂課程定位為“唱歌課”;明確說明“小學唱歌課是全面發展教育中完成美育的手段之一”,以“增進兒童的愛美情感”為當下的主要任務;在教學方法中提倡“通過音樂形象來感染兒童,不是通過教師的說教來完成教育任務”,具體地列出了相應年級的規定曲目并且對唱歌的技巧性問題也提出了相關的要求。這部大綱是總結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問題與經驗,在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當時我國國情的音樂教育發展之路,以滿足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二、改革開放后我國頒布的小學音樂教學大綱
(一)《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
1979年4月,國家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在這部《大綱》中,提出了“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重新恢復了音樂教育屬于美育的觀點;在教學內容上,分為四部分:唱歌、音樂知識、技能訓練與欣賞,但仍然以歌唱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從整體上看,改革開放后頒布的第一個大綱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文革”造成的消極影響,但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仍處于低潮。
(二)《全日制五年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行草案)》
1982年2月,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這部大綱作為新時期的小學音樂教育指導性綱領文件,具有很大的進步。提出“小學以學習簡譜為主,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學習五線譜”,在音樂教學上給予了老師更多的空間;再如,不僅僅將音樂課定義為歌唱課,首次提出了所選欣賞內容要考慮音樂的體裁、形式與風格的多樣化,將音樂欣賞課的比例大大提高,音樂欣賞成為音樂課的主要內容之一。
(三)《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初審稿)》
1988年5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初審稿)》。這部大綱重申了小學音樂教育具有美育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了“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全面發展教育方針中確立美育的地位;調整了唱歌教學的定位,加強音樂基本技能的培養。此外大綱還明確地提出“學校音樂教育包括音樂課堂教學和課外音樂活動”,這對于學校和音樂教師正確處理課堂教學與課外音樂教學活動的關系有著不同于以往的積極意義,糾正了以往“課外活動是第二課堂”這種片面的觀點,對于我國小學音樂教育健康且良性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行)》
1992年,教育部正式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行)》。這部音樂教學大綱歷時6年,經過反復斟酌修改。這部大綱認真貫徹了我國義務教育法的精神,強調音樂教育的審美與育人功能,并且著重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知識能力的培養。這部大綱的進步性在于,它具有一定的彈性要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整,為因材施教和一綱多本提供溫床。
三、總結
從總體來看,我國小學音樂教學大綱的發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也體現了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趨勢。從縱向發展脈絡看,我國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啟示著音樂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反映了“人”在音樂教育中地位的變化,也基本體現了當前世界的基礎教育發展態勢。
參考文獻
[1]駱曠怡.21世紀我國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研究[D].揚州大學,2016.
[2]金世余.新中國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的發展[J].教育教學論壇,2012.
作者簡介:李凡(1995—),女,河北省秦皇島市,學生,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