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要】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因此,它必然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識與藝術傳統。由于文化的不同,從而形成了各個民族審美意識和傳統藝術的獨特發展。
【關鍵詞】東西方文化;現代;民族樂曲;創作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民族較早地進入祖先崇拜階段,它較少靠外部自然壓迫和鬼神巫師來維系民族的統一,而更多地靠血緣關系來協調人際關系,靠內部自我調整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偏于感性,性格內向,重人事,崇理論,富于經驗直觀而不注重理論思維,宗教觀念薄弱,具有較強的精神自調能力。由于中國的商品經濟沒有發展起來,形成農業的、宗教的的社會,也形成了富于經驗直觀和倫理道德意識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審美意識。
由于西方民族在沒有形成強國的血緣關系時,商品關系又得到了急速的發展,從而徹底了打破了血緣關系和人際關系,形成了商業的、宗教的關系,他們的民族文化形成了重感性欲求和理論思維的心理結構,重理論思維而輕視經驗直觀;重情感欲求輕理論的概念;崇宗教而輕人事。而中國的民族文化的理智成分較多,三皇五帝是人類的化身,統治著人間,由于東西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形成了不同的審美意識和藝術傳統。
中國的春秋時代,是理性主義得到充分發揮的時代,也是中華民族審美意識定型的時代,原始的“鬼治主義”由從儒家為代表的“德治主義”所替代,以“中庸之道”為標準的仁學調解著人際關系,使理性對感性、社會對個體的制約保持在非對抗的水平上,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中國重表現、重理論和講求和諧的“中和之美”的民族性格。它以禮節性,富于理性精神,同時又不抹殺情欲,主張“發乎于情,止乎禮義”;它以明朗的樂觀主義偏向于理想性,同時又不離現實性,不極端的批判、否定,也不極端的幻想、肯定;它重于表現性,融合著再現性。因此,純表現藝術如音樂、舞蹈和純再現藝術如戲劇、小說都不甚發達,而是兼有表現與再現藝術的抒情詩,山水國畫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總之,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富于倫理性的審美意識,從而形成了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審美傳統,它使中國文化免遭宗教的奴役,重創造了獨立于世界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但從消極方面來說,它阻止了中國文化(審美意識)向現代文化發展的進程。
西方的民族文化傳統,是以感性與理性激烈沖突為特點,它的感性欲求膨脹,不斷沖破理性為規范。由于長達千年之久的宗教黑暗統治、文藝復興的激烈沖擊得到了暫時的平衡,而后,由于資產階級革命,又轉入不斷的沖突、變革之中,因此,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交替興起,西方文化一直在尋找一種最終的歸宿。因此,戲劇、小說、敘事詩甚為發達,這是歷史的必然。
中華民族重經驗、直觀和倫理性,因此,審美意識持重,不脫離現實,而是在現實中尋找審美境界。而西方民族重感性欲求和理論思維,審美意識狂放,它幻想擺脫現實,甚至否定現實,幻想創造理想境界。因此,在他們生活中創造了狂歡節,在廣眾之中盡興跳舞,盡情歌唱,盡情搖擺。而我們中華民族確實重實際,講求觀念,就是扭秧歌也得講列隊、講化妝、有禮有節。這是不會創造生活,自我表現的一面,但中國人并不完全沉迷于倫理觀念之中, 他們有對美的追求方式,不脫離現實,而在現實生活中創造審美意識,如在人與人的精神交往中,所講“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在對自然的留戀觀賞中,講求“情中景,景中情”。總之,中華民族更善于在生活中創造自己的審美意識,來經常調節自己的精神平衡。然而,西方人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感性欲求膨脹,所造成的精神苦悶,很難做到自調,因此才需要與生活極端對立的藝術來發泄、來渲染,以達到精神的平衡與自慰。
但是,對我們來說,首先應注意的是中華民族必須克服保守性,必須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由于受到民族審美結構的影響和支撐,中華民族審美傳統是異常強固的,由春秋戰國時代至盛唐,是古典主義上升時期;中唐至晚唐中期是古典主義的后期;由明中期至近代,則是感傷主義時期。古典主義前期是集體理性支配的審美意識,藝術風格是昂揚向上,主題是國家命運,像屈原、杜甫、白居易的詩篇,充滿了憂國憂民的精神;古典主義后期是個體理性支配的審美意識,藝術風格是哀怨痛苦,主題是個體感性痛苦,但個體感性仍然不能脫離理性道德的制約。元雜劇中的許多悲劇都充滿了個體感性與封建禮教的沖突。感傷主義時代,開始了企圖擺脫理性精神的支配,但審美追求失去了方向,失望,悲觀,意識充滿了藝術世界,像“紅樓夢”對人生價值的懷疑和探索還是受到民族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制約,它只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有力沖擊。“五四”運動之后,外來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思潮對中國的古典主義,對中國的古典文化——審美意識進行了強有力而具有毀滅性的沖擊,但中國的古典主義并沒有被消滅和被沖垮,因此,民族文化的現代化,遲遲沒有徹底解決。
近年來,在音樂界,尤其是在民族器樂曲的創作中,一些青年作曲者采用了一些現代化和聲、現代節奏以及無調性的手法,進行了一些創作嘗試,在音樂界引起了不同的反響和討論。有人認為這是突破,是改革,是前進;有人認為這是背離了民族音樂的道路,違背了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欣賞習慣,失去了中國民族音樂所固有的感染力,引不起聽眾的共鳴。總之,這種討論是有意的、健康的、富有建設性的。對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東西方的傳統文化所形成的民族心理,也就是審美意識或審美習慣的角度來認識以古典文化為例,西方的民族文化也就是心理結構,重科學而輕視經驗直觀,偏感性欲求,少有倫理觀念的束縛,崇宗教而輕人事。因此,他們的文化荒誕、離奇的神話傳說為多,理智成分較少。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追求典雅、莊重,它肯定理性,總相信正義必定勝利,帶有明顯的樂觀情調。像悲劇《孔雀東南飛》,夫妻殉情,還要墳頭樹枝覆蓋,鴛鴦雙飛;《竇娥冤》的結局又安排鬼魂出場,使冤獄昭雪,等等……從二十世紀開始,由于西方的工業革命,以及商業商品經濟的急速發展,人的個性意識也得到高度發展,人的心理節奏加快,追求的審美境界不是寧靜、和諧,而是動蕩、沖突,以此來達到心理的平衡。因此,現代音樂激烈喧騰,節奏急劇而又狂放,旋律抽象而理性。這是由于資本主義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特殊心理性結構,在音樂創作中的必要而強烈的表現。在我們中國,由于商品經濟沒有發展起來,幾千年所形成的農業、宗教和社會,僅僅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強有力的沖擊,但民族文化的傳統遲遲沒有得到徹底改造,現代化的進程極為緩慢。然而,在今天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在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的現實中,現代文化思潮的崛起,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民族樂曲的創作中,一部分青年作曲家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探索是無可非議的,這恰恰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已由相對靜止轉入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在這個過程中,精神世界的復雜沖突是必然的。這種現代音樂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典雅、莊重藝術風格反其道而行之,它的追求個性發展為審美理想。當然,在這種嘗試探索的過程中,個別作品失敗是難免的,例如有個別作品,只是空洞的玩弄和弦、節奏和轉調,似乎這就是現代音樂作品的唯一目的,這是一種將現代音樂與現代技巧混為一談的錯誤觀念。當然,中國的現代民族音樂剛剛開始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民族器樂曲也剛剛開始起步,但應當明確指出,在當前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仍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創作的主導潮流。而現代主義的因素,創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因素,使我們的民族音樂具有現代的特色,可以肯定。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隨著現代生活的不斷發展,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審美意識的民族音樂,必然以它嶄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形式發展起來,并具有與西方現代音樂不同的社會主義因素。當然,在發展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到發揚我國民族音樂所固有的優秀傳統,它和其他藝術一樣,如詩歌、戲劇具有以禮寄情、以情入理的特點,提倡“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寓情欲景、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它把個人的感性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光輝體現,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和結晶。它不同于其他現代文化的極端否定性、抽象性,而富于理想性、現實性。當然,在發展現代民族音樂時,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在我們民族文化中有許多不符合現代生活發展的消極因素。比如在民族音樂創作中,長期過分強調莊重、典雅,勢必形成一種緩慢的心理節奏;過分的強調理性道德意識,便限制、束縛人們個性的發展,人的價值得不到充分的尊重;過分強調理想性,必然導致不徹底的批判性。如果這些消極因素不逐步得到克服,在我國經濟現代化和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的現實中,我們民族文化勢必將被傳統所窒息,我們的民族音樂將失去活力,觀眾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將不以任何人意志為轉移而每況愈下。
誠然,民族音樂的現代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決不能操之過急,或者強加于人,從總體上看,它是關系到我們整個民族文化和整個民族審美心理結構的大問題。因此,隨著現代生活的不斷發展,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改變,具有民族特色、具有現代審美意識的民族音樂,將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地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到那時作曲家們將以嶄新的藝術手段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生活,鑄造更新、更完美的音樂形象;到那時作曲家們志在高山、流水的心聲,將會有更多的知音拍手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