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琴
【摘要】陶行知曾經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痹趶娬{素質教育的當今,音樂教育中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要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在音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作為音樂教育者必須要認真思考和專心研究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音樂;動手動腦;實踐;創造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音樂的自由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演繹提供了想像的翅膀和廣闊的空間?!弊鳛檎幵诿妊繒r期的小學階段對于創造力的培養更是重中之重。但就目前的音樂教學情況來看,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如:照著歌譜教唱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但對于小學生而言難度大,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地去創造。
一、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創造力發展的關鍵期在童年。童年時代是最純真、無邪的年代,也是創造力發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階段。“一方面,創造力既是人類所具有的一種潛在的、天賦的自然屬性,同時又是必須經過后天的學習、訓練和開發,才能得以發揮和顯露出來的一種社會屬性”。在小學階段,很難出現“天才的音樂家”,但是只要他們不是照本宣科,哪怕有一丁點的創新在里面,就應該給與表揚。這樣學生的創造意識才會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從而樹立了他們的創作自信心。如在上《我是小音樂家》讓學生進行歌詞創編時,盡管有的同學只把地名和樂器名稱稍稍做了改動,但對于學生的創作熱情和態度,我還是給與了真誠的表揚和鼓勵。
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培養創造興趣
研究表明: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學習的內驅力。曾經有人問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為什么有那樣偉大的成就,他是這樣回答的:“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追究問題罷了”。因此,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必要的。而對正處在兒童時期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好奇心往往是最強烈的。如在教學《花喜鵲與小烏鴉》這一課時,我采用了繪聲繪色講故事進行導入。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最后為學生理解和創造性的表現歌曲打下了基礎。
三、創設情境,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信息,是一門抽象的藝術。由于音樂的這種特殊性,更容易使人們展開豐富的聯想。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倍⒆觽兊南胂罅τ质亲钬S富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想象力卻在逐漸減退。這是因為我國目前的教育太注重公式和標準答案,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比如:一個普通的圓圈在小孩子的眼里可以是太陽、盤子、球、一張臉、一只蘋果……但到了中學生眼中卻只是字母O或數字0了。那怎樣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為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美打好基礎呢?這就要求老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如在欣賞小提琴版的《牧歌》前,先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場景,并配上悠揚的音樂,一下子就把學生們帶到了美麗的大草原中。接下來,在欣賞《牧歌》時,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聆聽邊展開豐富的聯想。于是孩子們輕而易舉的說出了:“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低頭吃草的駿馬、雪白的蒙古包、悠閑的拉著馬頭琴的蒙古大叔”等等。
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揮或阻礙,加強或削弱,培養或摧殘創造力的是環境”。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寬松、民主、平等、愉快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能夠放松自己的大腦,自由的思考、大膽的想象。允許他們“胡說八道”和“手舞足蹈”,尊重并引導他們的異想天開。許多名人的成長經歷也證明了這點,如“捅馬蜂窩被蟄的滿臉紅腫的愛迪生”,“將毒蟲子含在嘴里”的達爾文,這些超出常規的行為,很可能就是發明家、科學家最初顯露出來的創造火花。因此在教學中千萬不能用硬性的“對不對”“行不行”來約束學生的行為。而應該用贊賞的態度去捕捉這些創造性的火花,加以鼓勵。記得有一次帶同學們欣賞《森林深處的杜鵑》時,班上一個平時就調皮好動的學生在底下吹起了口哨,我有點生氣,但沒有立即阻止,待樂曲聽完之后,來到他的身邊,裝著若無其事的問:“能告訴老師為什么要吹口哨嗎?”見我好像沒有批評他的意思,就站起來大聲說:“這首曲子有點陰森、恐怖,而且就聽到杜鵑鳥的叫聲,顯得太單調,我在模仿百靈鳥跟他作伴呢。”聽完他的話,我特別震驚。不但沒有批評他,還當眾表揚了他的異想天開。最后,我還鼓勵其他同學也參與進來,模仿各種鳥的聲音來和樂曲中杜鵑的叫聲,大森林里頓時熱鬧了起來。
當然,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和創造力的方法還有很多,而音樂又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因此,作為一名21世紀的音樂教師,應該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實踐和創作,為素質教育較好地開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