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東
一、自主、合作學習要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明確做什么
1.依據認知規律,結合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巧設問題。在體育教學中,要結合學習內容的不同規律與要求,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及認知水平,緊扣主教材、抓住技術要點、科學預設問題,并通過問題的解決達成相關技能目標的學習。如,在水平二(三年級)《技巧——跪跳起》一課中,執教教師圍繞跪跳起教學中的重難點——如何“擺臂”“壓墊”“提膝”動作,讓學生嘗試進行“擺、壓、起”“跪撐提膝”“俯撐提膝收腿翻腳背”等自主練習,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動作表象。同時,通過合作學習,從2人一組到4人一組進行地面動作的模仿練習(在俯撐雙腳過小墊子練習時,將空中的提膝收腿技術學習引到地面上來完成),為正確動作的學練作好了鋪墊。再如,水平三(五年級)《籃球——行進間直線運球》一課,梁維祥教授從行進間直線運球——推球的部位、球的落點、球的反彈高度及幾步一運球等4個關鍵問題對執教教師的教學進行了點評,強調教學設計要抓住4個關鍵進行問題設置。如,通過人在線內,球在線外的運球練習明確球的落點——側前方;通過行進間運球如何以肘關節為軸,明確球的反彈高度;變1步一運球為2~3步一運球,讓學生體會推球部位的同時,明確行進間運球與原地運球的區別——幾步一運球。總之,問題地巧設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單調技術的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自我發現、獨立思考、體會學習與探究。
2.依據動作技能形成規律,問題要層層遞進,由易到難,注意問題的連續與完整。課堂教學不僅要教教材更要用好教材,問題的拋出要圍繞主教材學習的重難點,應緊扣主題、前后相應、層層遞進,要有針對性、層次性與連續性。如,在水平三(五年級)《技巧——靠墻手倒立》一課,執教教師通過自主練習手撐高墊、平撐及腳踩高墊的俯撐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頂肩、緊腰等動作。在斜坡支撐、挑戰自我等合作練習時,強調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學會幫助別人及尋求別人的幫助,達到共同進步,掌握靠墻手倒立技術學習的目標。再如,水平三(五年級)《折返跑》一課,執教教師組織學生練習擊掌、拍膝蓋、摸踝關節等折返跑,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折返跑折返時重心的降低。但是,在解決折返技術問題時,執教教師采用的擰轉練習針對性較差,學生原本已經形成的重心降低、前腿大跨步重心置后的動作姿勢因擰轉動作的練習,使學生動作產生混淆,難以快速完成折返,形成了二次加速,影響了動作的連貫性。
3.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注意問題的指向與解決方法、時機地有效整合。小學階段學生由形象性思維向抽象性思維轉變,在問題設置時,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防問題的低齡化或者成人化。問題解決方法的設置,是動作的模仿還是問題的探究,是自主嘗試體會還是合作幫助,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置。如,在水平三(五年級)《小籃球——原地高低姿運球》教學中,執教教師圍繞高低姿運球轉換的時機、方法,通過搶與擋合作練習,讓學生體驗高低姿運球方法、力量及護球方法的同時,通過搶球者與運球人間的距離來變換運球姿勢,體會實戰中高低姿運球的轉換,并將練習的空間與時間交給學生,提高了練習的密度,活躍了課堂氣氛。而在水平一(二年級)《花樣跳短繩——正搖步伐組合跳》一課,執教教師在情境導入以及最后拓展學習時讓學生創編動作,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創編能力以及創編時間有限,決定了此類自主、合作學習的形式化,是無效活動。
二、自主、合作學習要有學法指導,讓學生明確怎么做
1.問題的提出要通過相關的練習去實踐、思考并解決問題。教師要給學生具體的方法指導,才能更好地促進技術目標的達成。在水平一(一年級)《隊列隊形》一課,執教教師在隊列隊形學練中,通過叉腰、單臂側平舉、雙臂側平舉等練習內容讓學生體會了3種不同向右看齊的方式。四面轉法通過舉手臂的方式讓學生明確轉動的方向,其方法清晰、有效,學生易接受。同時,水平二(三年級)《技巧——跪跳起》教學中,執教教師也采用了多人合作學習,執教教師在學生嘗試從高墊起到低墊時,注意保護與幫助方法及作用的指導,改2人合作(1人練習、1人保護與幫助)為4人合作(1人練習、2人保護與幫助、1人做動作提示),切合小學生力量素質差、1人保護與幫助難度大的實際情況。
2.活動的組織形式要有創新,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易集中更易分散,要通過組織形式、練習方式的不斷變化、轉移學生的注意力,消除審美疲勞;要將練習的時間與空間更多地交還給學生,但給予的不僅僅是時間與空間,更多的是責任與擔當的交給,練習中每個人都應有明確的任務與角色。如,在水平一(一年級)《隊列隊形》、水平二(三年級)《跪跳起》2課中,執教教師所采用的“穿越火線游戲”“撐撐樂”游戲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單一、枯燥。相關練習在強調自主練習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相互間的合作配合,練習空間廣、時間有保證、練習負荷大、課堂效果好,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的激發。而在水平二(四年級)《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一課,雖然執教教師對多媒體地有效運用,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練習密度,但是整個教學過程組織形式單一,學生的活動空間狹小(基本上是原地),課堂氣氛未能得到激發。究竟如何敢于“放開”學生的空間,做到收放自如?筆者認為需要在組織形式上求創新,要明確學生的學習任務與責任擔當,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的效果。
三、自主、合作學習目標要明確,讓學生明確要做到什么程度
1.重視過程性目標的達成。目標的有效達成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練習活動應緊扣主教材,通過過程性評價讓學生明確要練到什么程度。如,水平二(三年級)《技巧—跪跳起》一課,執教教師從開始部分的準備操,到課課練習都將主教材的相關技術動作融入到練習當中,做好教學的過渡與拓展。其中,在基本部分“擺、壓、起”練習時,執教教師通過“起”字的動令,讓學生明確手臂的直臂擺動與及時的止動;通過跪撐提膝專項練習,讓學生明確提膝的高度要求與方法;通過俯撐提膝翻腳背過小墊子,讓學生明確跪跳起的提膝、收腿及翻腳背的具體動作要求;通過4人合作練習高墊跪跳起,讓學生體會完整動作的用力順序與方法;通過個人自主完整動作,讓學生反復練習并掌握動作技術等。該堂課目標明確,促進了課堂目標的達成率,在學生展示中,有近80%~90%的學生能夠獨立地完成動作。現場的儀器測試統計數據顯示,平均心率達到126次/min,最高心率185次/min,平均練習密度58%,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2.重視自主、合作學習等活動“做”到什么程度。自主、合作等學習方式不能為了自主而自主,為了合作而合作。除了學練活動真實有效外,要將情感目標滲透到相關的活動中。將自主與合作有效融合,將幫助別人與尋求別人幫助融入到教學當中,在自主與合作中共同探究、共同進步。如,隊列隊形教學中拓展向右看齊練習時,學生上下凳子時同伴之間的幫扶;跪跳起教學中的“撐撐樂”游戲學生及時地調整好散落的墊子;靠墻手倒立教學中挑戰自我地做“墻”與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