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巍 李麗 國屾


在本次“十城市深化體育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題培訓會”中,各會員城市的中小學體育教師代表,以知識與技能結構化的教學理念為主導,進行了7個體育項目的不同教材的課堂教學展示,為結構化教學提供了實踐經驗與研究思路。
一、對結構化教學的理解
結構是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思維方法。在學科教學中呈現結構化的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對學科知識進行整體認識、理解和把握。結構化教學與其他教學形式相比,更加注重教材和教學過程的整體性與連貫性,更加強調知識、技能的關聯性和層次性,更加強調知識技能的運用。表1為單一知識點(技術)教學與結構化教學的對比。
結構化教學的關聯性,呈現出各個知識技能之間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系,體現了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有層次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實踐證明,任何體育運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經歷一個完整有次序、有效果的導、教、學、練的過程。也就是說,當教學目標明確后,通過相關基本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想玩”;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掌握基本技能,做到“會玩”;再經過知識與技能反復熟練的實踐過程,達到“玩好”,進而達到形成能力的目的。通過深入的實踐過程,可使對結構化教學所倡導的技術、戰術、規則、知識、素質、體能相互間的關聯性、層次性和完整性的理解更加清晰。
二、結構化教學的應用
以結構化教學理論構建的單元教學計劃,遵循了項目特點,保證了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技術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教學內容的設置相互關聯、由易到難、層次分明。表2為結構化視角下的小學足球單元教學計劃。
表2所呈現的教學內容,包含了小學階段的足球基本技術與基本技能,教學順序呈現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連續排列,力求使其知識、技術、技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系統地學練。并且使學生通過完整、連續的學、練、玩、賽過程,會踢足球、享受足球。
遵循結構化教學的關聯性特征,應將教學內容與游戲或教學比賽相結合,即在實戰中檢驗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情況和應用能力。如,學習腳內側傳接球技術之后的教學比賽規則的制定,強調必須用腳內側傳接球,且每人觸球一次,才能得分。由此,引導學生從知識技能的掌握和運用、團隊配合、項目文化等多方面發展出發,提高項目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提高綜合素質。實踐證明,連續的技術技能學習、多樣的游戲和比賽形式,可使學生習得多種技術動作方法,提高學生學練的積極性。通過與相關游戲和教學比賽相結合,教師能比較明顯地觀測到學生對某項基本技術的掌握情況和運用情況,也加強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體驗和學練的積極性。學生在真實對抗的情景中,激發了更高的練習興趣,更好地掌握該項技能,提高該項的運動能力。
遵循單元計劃的安排,在課堂教學中應強調學以致用和能力的目標導向,改變在教學過程中不論是教學目標的設定,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過分強調技術細節的現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做好學案;突出體育的本質功能,注重學練,以練為主,注重嘗試,會用為主;設計更加貼近學生需求、更加重視能力提升的學練方法與氛圍,使學生在更多的、更加充分的練習過程中形成體育能力。
結構化教學從“學以致用”的角度出發,突出項目教學的完整性;突出知識、技術、技能教學的層次性;突出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的關聯性和互補性;加強了實現運動能力的提升、形成與發展這一主要目標的可行性與可能性。結構化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學習掌握學科知識結構,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結構化教學的實施,必將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和體育習慣的養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促使當下體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產生實質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