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更加關注商品包裝外觀和價值性,傳統水墨元素在商品包裝上的廣泛應用也為茶葉包裝提供了更好的選擇。本文首先分析了傳統水墨元素與茶文化的聯系,其次總結了傳統水墨元素應用于茶葉包裝的優勢,最后是對中國水墨元素應用于茶葉包裝的長遠性思考,望為中國傳統水墨元素在茶葉包裝有所借鑒和參考。
縱觀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國的傳統文化形式豐富多彩,如陶瓷文化,茶文化,水墨畫文化等等,都是中華民族不斷嘗試和改進所得來的寶貴財富。若是對其加以聯系,定會起到不一樣的結果。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從古代絲綢之路茶葉遠銷世界,到如今改革開放茶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的茶文化已經作為一種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方式而存在。追溯古代人毛筆書信作畫,水墨丹青,形神兼備,富有特色,中國傳統水墨元素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與靈魂的寄托,這二者都是有著中華千年來的文化傳統底蘊,若將這二者結合起來,定是將中國藝術文化傳承發揮到極致。
一、中國傳統水墨元素與茶文化緊密相連
茶是一種特殊的飲品,是基于水的一種升華,其性溫和,如君子之氣,傲然正直。一壺清水,溫火燒至沸騰,沏一杯,加入茶葉少許,任其在水中自由的翻滾,撲鼻而來的淡淡清香隨著輕輕淺淺的呼吸聲進入身體。中國儒家的“和”思想與茶葉的溫和之性顯得是那么的般配,而且中國也是一個推崇和諧共處思想的國度,從古代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平淡卻不平庸的一生總是讓人向往開始,再到現代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中國的實力也在飛一般的增長,但中國一直強調共存發展,周恩來總理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最好的詮釋。清水淡香,清風徐來,茶文化中的和潤之感無時無刻展現著中國傳統特色文化的精髓所在。
幾千年來,中國的茶葉更是一種氣韻,一種心境,一種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象征。要將茶文化的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獨特的精神品質能夠很好的展現出來的也就只有傳統水墨元素畫能做到了。中國傳統水墨元素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發展所一直保存的歷史產物,其同樣具有的中國傳統特色文化印記的特點能與其茶文化很好的相適應。傳統水墨元素所表現出來的也多數是展現出文人清風亮節,正直清高和淡然于心的高貴品質,這與茶文化的溫和待事,不唯利是圖的特點密不可分。
二、中國傳統水墨元素應用于茶葉包裝的優勢
首先,傳統水墨元素的多樣性與適應不同茶葉的特色恰到好處。中國傳統水墨元素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一點墨加上不同量清水的稀釋,濃、淡、干、濕、焦,五彩交匯,黑與白的相互交融所產生的灰白美賦予了畫不同的美的意境,若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筆鋒蒼勁有力,勢如破竹,濃濃重墨也表達了對祖國壯麗美景的贊美。若要抒發離家赴京的思鄉之情,筆墨則顯得婉轉曲折,淡墨輕灑,畫意中悲情之感躍然于紙上。濃與淡,重與輕,這微妙的變化,卻給予人心靈不同的強烈沖擊,畫中意意猶未盡。而茶葉的種類之多更不用多說,中國茶葉分為六大類,綠茶,它有著相對與其他茶類更為簡單的制作方法,不用發酵,保留著自己最原始的色、香,簡約而不簡單,同樣也是我國產量最多最常見的茶類。白茶,顧名思義,制品滿披白毫,色淡味醇。而中國特產的黃茶,制茶中的悶黃是其過程中精髓,黃葉子,還有黃湯,茶味醇厚有回甘。黑茶,制作原料比較粗老,再加上制作方法中發酵時間較長,使其葉色較暗,呈現出黑褐色,加入清水泡之,茶味更加濃烈,顏色也呈現出美麗的透紅色。烏龍茶,一種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的茶類,讓飲茶人既可以感受到綠茶的清香,也可以感受到紅茶的味醇和甘甜。紅茶,全發酵的一種茶,湯成紅色,甜味十足,深受國內外飲茶者的喜愛。六大茶類中每一類又包含很多更小區別的茶種,每一種茶葉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生長環境,同樣也有著屬于它們自己的風格,滿足了不同的人的口味偏好。連相同茶葉的不同位置也依然有著不一樣的風格,根部的穩重,葉子的飄逸,輕泯一口,茶葉順水流入唇齒之間,讓飲茶之人感受和欣賞茶文化所帶來的絕妙體驗。茶葉的不同種類形成了茶文化的不同樣風格,與中國傳統水墨元素的多樣性相得益彰,而且茶葉包裝運用不同風格的水墨元素表現出來,既擺脫了包裝的單一性,適應多種茶類商品的包裝,也將中國傳統水墨元素以不同的形式展現給現代消費者,一舉兩得。
其次,中國傳統水墨元素應用于茶葉包裝,促進了運用于現代商品包裝的傳統水墨元素的傳播。中國傳統水墨元素是有著中國獨有的民族特色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它以其自己獨特的繪畫形式,不同類的情感表達方式吸引了國內外的設計師的深刻關注。他們學習其中的深奧哲理并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取得了很棒的效果。中國傳統水墨元素不僅為現代社會設計提供了更加新穎的創作新元素,同樣也深刻表現出中華民族對于點、線、面以及圖形的不同的刻畫方式。這也使得在眾多的設計風格中,中國以其獨有的“水墨風格”獨樹一幟,黑白交融,虛實相生,讓觀者無限遐想,中國傳統水墨元素擁有的獨特魅力,讓其達到特有的藝術境界,對世界的設計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
不過中國傳統水墨元素的主要表現形式還是體現在書畫之中,脫離了傳統紙張的束縛,中國傳統水墨元素也將會變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將傳統水墨元素傳播途徑變得更加廣泛是首要的任務。而在這個互聯網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社會,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們更多的將目光轉移到手機,電腦,互聯網上,面對的是毫無感情的電子屏幕,雖然覺得很快捷方便,但卻恰恰忽視了傳統書畫中水墨的揮灑,一筆一勾勒。這使得傳統水墨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播變得更加困難,所以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應該更要備受人們關注。傳統水墨元素應用到現代商品的包裝上,讓消費者可以隨處看到水墨畫的存在,在這個講究產品的文化內涵與顏值擔當的年代,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的水墨元素,為現代人倍加青睞,并被廣泛運用到了產品的包裝與企業文化內涵的打造中。也讓在這個快節奏生活的人們可以暫且放下焦慮的心情,好好感受一下水墨元素所帶來的一片寧靜。
此外,中國傳統水墨元素應用于茶葉包裝,讓茶葉從銷售至文化傳播形成一套更加完整的體系。包裝具有自然功能和社會功能。隨著材料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于美的不同追求,茶葉的包裝也是一部發展史。從以往簡單的黃皮紙簡單包裝再到袋裝,鐵筒裝,讓茶葉可以更好的保留它最原始的清香,也能防止茶葉受潮變色。再來就是外包裝上的變化,從以往茶葉的信息介紹到包裝上開始有了生活場景的圖案,到最后的比較成熟的有著本品種茶葉風格的設計圖案。茶葉的包裝也在不斷的改進以適應現在的消費市場。當然,人們在消費的同時,也是越來越關注和在意產品的包裝及附加值,產品包裝在商品流通和營銷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正像王莉在《試析中國傳統水墨元素在茶葉包裝設計中的應用》說的,企業要想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就必須具備獨特的個性,擁有自己的文化理念來支撐。而水墨元素與茶文化都具有我國文化特色,能夠養性、感悟生命,因此在茶葉包裝設計中有效融入中國傳統水墨元素,能突出包裝設計風格,賦予產品新的時代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好的產品包裝創意,對品牌的創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產品實現價值最大化。
眾所周知,茶文化的精髓大多數是拆開包裝后的茶葉本身,人們享受的是茶葉本身帶來的沁人心脾的愜意,茶葉的包裝僅僅只是對這種愜意的一種保存而已,用完也就是無用之物了,這樣商品前期的銷售階段將會是毫無意義的存在。何志峰,李志強在《中國傳統水墨元素在茶葉包裝設計中的應用淺析》說到,中國文化重視意境,各種藝術的表現形式也都注重意境的體現。所以如果將茶葉包裝運用中國傳統水墨元素加以描繪,就可以讓消費者在茶葉包裝上也能看到中國傳統水墨文化的絢麗多彩,即使產品用完,產品的包裝也是一個藝術品,擺放家中,無疑是給家中添抹了一縷文藝氣息,這讓茶文化在銷售的過程中也促進了水墨元素的傳播。茶葉自銷售階段至最后有了一套更加完美的銷售體系,促進了商品的銷售量的增加,同時也為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三、對傳統水墨元素在茶葉包裝中運用的長遠性思考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元素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現代平面設計當中,體現出了鮮明的東方特色和中國特有的民族精神。傳統水墨元素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所形成的璀璨文化瑰寶,所以在茶葉包裝設計中對傳統水墨元素的應用十分廣泛。傳統水墨畫在中國幾千年的藝術類型中無疑是最有代表性的和最能體現中國民族特色文化的繪畫形式,它以其簡約的色彩,獨有的氣韻而深受廣大藝術愛好者的青睞。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水墨元素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代設計者和藝術家的要求了,他們開始不斷的探素新的藝術表達形式,于是就出現了與現代社會更加契合的現代水墨。它突破了傳統水墨元素的基于書法藝術的基礎,具有認識審美能力的現狀,繪畫手法變得更加大膽,擁有更強的創新元素,這也是中國水墨元素與西方現代藝術碰撞而產生的新的藝術類型。它也能夠更好的展現當今社會的現代藝術問題,更加具有現實性和諷刺性。
社會需要創新,現代水墨相比較與傳統水墨有著不一樣的技法和審美,將現代水墨元素運用到茶葉包裝上也將會是另外一種特別的效果,現代水墨與傳統水墨和諧共存的發展,定可以讓中國的水墨元素畫種突破常規,提升到一個更加成熟的地步。
四、結語
中國傳統水墨元素作為中華特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筆墨之間的輕灑重勒,自上而下,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對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和飄灑坦蕩的高貴品質。而我國的茶文化更是中華民族千年來的歷史積淀的產物,茶色茶香,古韻悠長,飲茶者的溫和欣然,仿佛置身于仙境。將中國傳統水墨元素的皓然之氣與茶文化的清新淡雅緊緊結合,必然更加深了商品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因素。這種有著各自特色也有著深深聯系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必然是正確的選擇,也定將會讓中國的茶文化聞名于世界。(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謝慧(1997——)女,漢族,福建南平人,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2015級本科生,美術系繪畫專業。
基金項目:本文屬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中國傳統水墨元素對茶葉包裝設計的應用探討》(編號:XSKY18142)階段性研究成果,指導老師:楊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