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2018年3月8日,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關于“完善體育課程”“提高教學水平”和“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等要求,推動京津冀中小學體育改革協同發展,由北京市教育學會體育研究會、天津市教育學會中小學體育教學專業委員會、河北省中學生體育協會主辦,中國教育裝備采購網、學校體育場地與器材裝備工作部承辦的“新時代體育教育 新時代體育教師——京津冀第二屆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教育部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秘書長耿培新,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教育學院院長陳雁飛,天津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體衛藝室主任熊會安,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教育學院張慶新博士,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春燕等專家,及來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中小學體育教研員、校長和骨干體育教師等700余人參加了本次活動。論壇由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體育教研員孫衛華主持。
論壇重點圍繞“積極踐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學”“新時代體育教育、體育教師改革發展方向”“創新體育課程以及新式體育器材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等議題進行了學術報告,并組織與會人員就相關議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其中,耿培新圍繞當前體育教學存在的“運動負荷過小”“知識技術被人為地碎片化”“教學過程設計只針對教師教,對學生如何學的辦法很少”等主要問題,作了題為《積極踐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學》的精彩報告。他緊扣我國當前學校體育教學工作,詳細解析了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指出體育課是學生在身體活動中,面對各種復雜情境,運用身體和智慧挑戰自我、戰勝對手,感受自信、成功和快樂等多種復雜身心體驗的獲得過程,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核心素養(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過程。并強調,核心素養絕不是“七不三無”的溫柔體育課(不紅臉、不出汗、不臟衣、不喘氣、不摔跤、不擦皮、不長跑且無強度、無對抗、無沖撞)能夠形成的,也不是說出來的,需要學生真情投入、克服內外困難、體驗成功。
陳雁飛作了《新時代體育教育·新時代體育教師》的主題報告。她在高度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體育的新使命、新定位、新功能(即“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基礎上提出:新時代的體育教師須抓住改革機遇,新時代的體育教育須思考強體、興體的策略,新時代的體育教學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強調,學校體育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國家民族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要充分發揮學校體育育人功能,培養學生健康體魄,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全面發展。要開足上好體育課,強化“天天鍛煉、人人健康”理念,培養體育興趣,形成終身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
熊會安以“信息技術優化體育與健康教學環境”為主題,從“為什么要把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育、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學科教育環境、信息技術背景下體育教師如何面對”三方面為與會人員展示了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并指出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是信念素養(實現教書育人的統一)、信息素養(融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術和信息道德為一體)、創新素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人格)。他認為,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體育教師應當轉變觀念,加強學習;抓住本質,全面育人;加強監管,落實評價;勇于實踐,貴在堅持。
劉春燕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解讀》為題作了報告。她向與會者闡釋了“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構建背景、目的和理念、總體要求、關鍵要點。并指出,“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作為一種課程實施模式主要是針對解決具體問題而構建,強調從學習目標的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實施、學習評價的運用等各個環節都要圍繞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來展開。建議與會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引導學生學會運動;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近年來,校園冰雪、校園足球等體育項目在各級各類學校得到廣泛提倡和推廣,但在其推廣過程中,師資短缺、場地不足等因素嚴重制約了學校體育改革進程。本次論壇,同期舉行的“2018中國(北京)未來教育裝備展示會暨第三屆未來教育高峰論壇”就集合了各種新型體育創新設備和器材及學校體育建設技術解決方案,為與會者提供親身體驗的同時,助推了優質體育教育資源進入校園,為中小學體育教學的改革助力添彩。
本次活動結合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標準修訂工作,聚焦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引領了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方向,為充分發揮體育與健康教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價值,促進學校體育與衛生器材裝備現代化建設和學校特色體育課程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將有利于京津冀學校體育的協同發展、縮小地區間學校體育資源差距、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