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貴
問題1:跟隨模仿。在耐久跑教學中,當學生出現行動緩慢,跑跑停停,表情痛苦等表現時,為避免發生運動傷害事故,教師一般會讓其減速、慢走調整,甚至停止練習,這時跑道上的部分學生因受其行為表現影響,也會出現減速、慢走或退出練習的行為。
對策: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體能和健康狀況,將學生分為“鞏固組”“提高組”“見習組”。“鞏固組”的學生體能較好,“提高組”的學生體能次之,“見習組”是患先天性慢性疾病,感冒、發熱、例假等特殊情況的學生。教師依據分組情況區別對待地安排練習距離、時間、速度及間歇時間,讓每名學生都能順利完成所安排的耐久跑練習,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
問題2:盲目加速。在耐久跑練習前,教師已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對練習路線、距離、速度等作了詳細安排,而在練習時極少數學生跑出一段距離就突然盲目加速,甚至越跑越快,其他學生見狀也受其行為影響,越跑越快,導致因體力分配不當,無法按要求完成規定的練習距離和時間,難以達成預定的學習目標。
對策:指導學生根據體能和健康狀況合理地選擇練習距離、時間及速度,分配好體力,掌握如何應用耐久跑進行健身的方法。如,在高中階段的耐久跑教學中,“鞏固組”可完成1200m跑的練習,“提高組”可完成1000m跑的練習,“見習組”可完成600~800m跑的練習,有特殊情況的學生可安排完成600m走跑交替的練習。可在練習前后指導學生對運動負荷、運動強度進行監控和調整,合理地進行體力分配,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參加適合自己身體實際情況的練習距離和時間,獲得良好的鍛煉效果和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以此來消除盲目加速的行為。
問題3:隱瞞不報。在耐久跑練習之前,當教師詢問學生身體健康情況,準備安排見習生時,極少數身患先天性慢性疾病,感冒、發熱和例假等特殊情況的學生,不及時向教師匯報近期身體健康情況,盲目地參加耐久跑練習,不僅難以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對策:向學生講解耐久跑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知道患先天性心臟病、癲癇、大腦疾病、腎病、肝病、肺病、腹痛和發熱等特殊情況的學生不能盲目參加耐久跑練習;例假、感冒、糖尿病和低血糖的學生可適當參加距離較短、運動負荷和運動強度較小的跑走交替的練習;糖尿病、低血糖的學生須隨身攜帶一塊糖或含糖的食物,在練習中及時補充糖分。
問題4:以分數為中心。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校領導、家長、教師和學生形成了以“分數為中心”的體育學習認知,即教師教學質量考核以學生的分數作為標準,教師只能圍繞學生的分數開展耐久跑教學,學生也圍繞分數進行耐久跑學習,這樣,不但對學生身體會造成傷害,而且還存在一定安全的隱患,學生在此過程中還可能患上“恐跑癥”。
對策:指導學生應用耐久跑的運動技能與健身的知識、技能進行練習,促使學生形成增強體質、發展體能,以學會健身為第一要務的體育學習認知,培養其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如,教師可將間歇訓練、變換訓練、連續訓練等方法貫穿于整個耐久跑練習中,并與營養衛生措施、生活習慣、心態調整等手段結合指導學生進行耐久跑學練,提高學生對耐久跑學習的認知水平,消除學生以分數為中心的體育學習認知和對學生身心的傷害,提高耐久跑鍛煉的效果。
問題5:“裝病”請求見習。部分學生受第1次耐久跑課課后肌肉酸痛等癥狀的困擾,平時又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練習時必然會選擇“裝病”請求見習,給教師正常開展耐久跑教學造成了困難。
對策:應用體育知識引導學生練習耐久跑,指導學生正確認識耐久跑練習所引起的正常生理現象,提高學生對耐久跑練習的認知水平。如,教師可向學生講解肌肉酸痛的原因,減輕其思想壓力等。再如,向學生講解“極點”是內臟器官的工作不能滿足運動系統工作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及時調整呼吸節奏,讓呼吸與上下肢協調配合,堅持一段時間后便可消除“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