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世杰
一、連續性原則
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主導者,如何安排在合適的時間內,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行循序而連貫地教學是需要思考的問題。與此同時,在各個課時目標制訂時能夠緊緊圍繞單元教學目標進行思考。從而實現單元教學目標是各課時目標制訂的依據。上1課時目標為下1課時目標作好知識和技能的儲備,下1課時目標是上1課時的延續,進而體現教學的連貫性。
二、主觀感知性原則
本期案例設計者根據本單元教學計劃對教材和學情進行了分析,為單元總目標和各課時目標的制訂提供了依據,同時根據目標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手段并且整個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技能形成規律和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變化規律。如,第1課時安排50m跑和800m跑(女)/1000m跑(男),了解自身快速跑和耐久跑水平,并且用“體悟”的形式感受“極點”,用“心悟”的形式表述“極點”,從而讓學生明確何為“極點”,為克服“極點”作好準備。又如,第4、第5課時安排變速跑,目的是在第2、第3課時穩定的跑步節奏和呼吸方法的基礎上,體驗不同距離、不同強度下調整和控制跑速的能力,從生理機能活動變化規律上體現學生逐漸適應不同強度的生理反應。再如,從7個課時的單元教學計劃中,不難看出設計者從學生原有知識、技能和體能為出發點,遵循體育教學規律,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克服“極點”,掌握分配體能和控制速度的方法。同時在教學中利用友伴型分組和同質分組,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以及友伴的互助作用,進而科學地運用心理學激發學生參與耐久跑的主觀能動性。
三、主觀體驗性原則
本期案例依托“耐久跑運動的特性”,以學生發展為目標,教師引導學生發現耐久跑中會出現的相應問題:如何克服“極點”、如何合理分配體力控制速度、如何運用呼吸方法等。隨后在各個課時的教學內容安排上,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利用不同強度相同距離的勻速體驗跑、不同強度不同距離的變速體驗跑,從而引導學生掌握控制速度和分配體力的方法,同時運用分享生理、心理感受的策略讓學生互相鼓勵克服“極點”,進而讓學生建立耐久跑的自信心。從耐久跑運動的特性出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恰當的分組練習形式讓同伴間在感性上獲得滿足感。當教師運用主觀感知性原則構建單元教學計劃時,學生將通過“認識—實踐”過程獲得更多的認識經驗和情感經驗。
參考文獻:
[1]孫喜和.陳昌福.單元構建的內容配布及整體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6(5):57-5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