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芳芳
現代化工企業普遍出現成本提升、損失大等現實問題,對化工企業和效益造成影響;化工企業的安全、環保問題已經成為決定化工企業,特別是危化品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加之國內外企業競爭愈演愈烈,對一些產業企業造成不小的壓力。
一、化工企業管理現狀
(一)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安全問題是化工企業在生產中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一些易燃易爆產品、高溫高壓產品的生產,對工作人員的安全,時刻造成著威脅。這就要求此類企業必須采取非常嚴格的管理措施,定期不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并追蹤落實情況對生產設備進行嚴格檢查,做好員工的安全培訓,一旦出現安全事故苗頭,必須立即處理并把它遏制在萌芽狀態。
(二)質量管理存在紕漏。從目前調查的數據來看,我國大多數化工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過于單一,僅僅注重優化產品的生產過程,卻嚴重忽視了企業質量管理。另外,質量管理體系與企業經濟預算不相符導致產品質量的編碼語言無法統一,進而也造成了生產過程中常見的包裝和分配錯誤。目前在崗的大部分質量管理人員并未接受專業的培訓,有一些甚至是“走后門”才走上質量管理的崗位。如此一來,化工企業質量審核工作水平自然難以得到提升,執法人員縱容劣質產品生產事件更是時有發生。
(三)工作效率過低。部分化工生產成本較高、員工工作效率低,是導致化工企業的經濟效益下降的又一個重要原因。企業的工作人員工作效率上不去,整個企業的效率也就上不去,這使讓企業在行業競爭中又輸了一大截。
(四)環保壓力巨大。自國家將環保產業列為七大新興戰略產業之首以來,各項環保政策頻繁出臺,環保指標日益嚴格,環保檢查也更加透明化、日常化,許多老牌化工企業的環保設施已不能滿足當前的環保標準,增設環保設施不可避免地加重企業經濟負擔,影響短期經濟效益。
二、加強化工企業管理與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路徑
(一)增強安全管理意識,加快建立安全應急預案。安全事故在化工企業的日常生產中時有發生,這嚴重威脅著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更對企業造成難以預估的經濟損失。對此,化工企業應進一步增強企業內部員工的安全管理意識,尤其是要提高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水平。此外,還應加快制定、健全有效的安全應急預案。首先,企業應定期組織應急救援和后勤保障人員參加應急預案的專業培訓,以促進其專業素養的提高。當發生安全事故時,相關人員應立即就事故發生原因作出科學的判斷,并及時通報管理者作出正確的決策,快速開展救援工作,盡量降低安全事故對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在日常生產中,安全管理人員也應定期檢查極易引發安全事故的設備與生產環節,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定期檢查機械設備,及時淘汰老舊破陳的機器。一些經營多年的老企業,企業里的機器經過多年的使用難免會出現老化或破損的現象,如果發現不及時或者發現了但沒有得到及時維修,員工在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事故,輕者只是皮外傷,重者就會危及生命。所以,企業必須做好相應的檢查工作,安排相應的技術人員,在發現問題后及時處理。對使用機器的人員做好培訓工作,防止事故的發生。為降低機械設備的磨損程度,應定期更換相匹配的潤滑油。
(三)強化化工企業質量管理意識。對于化工企業而言,其經濟效益的提高與產品的質量是密不可分的,產品質量是經濟效益提升的基礎保障。對此,化工企業必須要進一步強化自身質量管理意識。不管是普通員工還是高層管理者,均需增強質量管理意識,并為企業質量管理制度的健全貢獻一份力量。化工企業質量管理部門應將質量管理法制化建設的內容深化至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采取各類措施充分調動質量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如將質量管理工作與其工作績效掛鉤,視具體工作效果給予嘉獎或批評等。
(四)優化生產工藝,提高工作效率。化工企業的經濟效益難以得到提升與生產工藝不佳、原料消耗過大也存在很大關系。因此,化工企業需通過衡算現行的化工生產過程的物料,積極探索降低原料消耗的方法,并依據企業發展實際需求提出有針對性的優化方案,促進生產過程中反應轉化率、產率和收率的提升。與此同時,還要注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盡量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為有效防范物料大量損耗,化工企業可在日常生產中詳實記錄下產品質量降低與物料損失事件,在此基礎上探求出降低物料損耗的途徑,以更好地加強企業產品質量管理,推動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生產工藝的優化還要求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加大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力度。化工企業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有創新意識,激發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有了實力,效率也就有了,經濟效益也就隨之提高了。
三、結語
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化工企業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對化工產品的質量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正視化工企業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尋求解決的有效路徑。對此,化工企業必須要進一步增強安全管理意識,完善質量管理體系,通過定期培訓提升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與此同時,企業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加快新工藝與新技術的應用,如此才能促進化工企業經濟效益與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作者單位為山東兗礦國際焦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