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嶺
理論上為東道國制定更新的、更好的生產和發展方式是合理的。管理上有學者不斷對營銷模式和出口模式進行研究。因此,基于三種不同的市場范式出現的豐富的企業進入模式。建立在這些基礎上,在公司理論的方法和最新進展中,基于資源的理論不僅為東道國選擇進出口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強化其所選擇的進入模式提供了基礎。
從古至今,學者們對公司模式的研究一直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同時RBV(即:資源基礎觀)所給出的觀點也得到了廣泛的接受,但隨著企業等不斷發展,RBV理論難以精確的概括企業進入模式。為什么有必要開發一個資源基礎解釋理論進入選擇模式?主要因為這種模式具有一定的戰略性;適應全球化競爭需要;有助于市場分析。最后,本文將以開發資源為基礎,提出建議生產和銷售模式和出口模式,并將它們與其他相應的解釋進行比較范式。
一、進入模式選擇的理論與實踐的基本原理
綜合前人的理論與研究,文中總結了一種進入模式,即:這種結構性安排準許進入者自己或已合作的方式在東道國實施產品市場策略,營銷活動。
(一)市場的不完美性理論
市場的不完美性和企業所創造的競爭環境不穩定性,使得企業投資由國內市場向國外市場進行轉移:
(二)Hymer理論
對生產所有權的有限的一些變化和市場營銷活動做出解釋而非位置維度。
(三)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市場的不完全模式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闡釋了進入模式這一理論,并將“開發一個公司的壟斷優勢”作為進入國外市場的主要動機,這個概念成為了進入模式選擇的基石。
(四)內部化理論
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個模態選擇的動態視圖,一家公司從外國進入和擴張市場的情況下,并明確承認管理層參與進入模式的選擇決定。這個理論解釋了兩者位置和所有權維度,但不是全面性的。
(五)市場失敗理論
不完全競爭下,市場是最有效率的,但失敗時公司最好采用的理論是,如內部化理論、折中理論和進入模式選擇下的交易成本理論。
(六)進入模式理論的總結
1.公司在進入國外市場時會利用他們所有權的優勢以獲得普遍收益。
2.可持續性和成本效益在各國間的流轉。
3.與東道國間的對比優勢。
傳統上公司間的競爭狀態處于完美或極端不完美狀態之一,RBV的作用就是將假設變得更為動態用于解決普遍存在的問題。此外,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競爭力有利于獲得公司資源以上的正常收益是RBV的中心。通過憑借其對動態競爭的假設和資源異質性,RBV可以通過對其來實現進入模式決策與商業戰略和重點關于競爭優勢的概念。RBV在進入模式選擇中的應用現象不僅會為我們提供新的解釋,也有助于擴大現存進入模式選擇的解釋。所以,RBV是有希望為發展的理論平臺解釋進入模式的選擇。
二、公司的資源基礎觀
RBV關注企業,競爭對手和成就從其資源的角度來看,長期目標稟賦和部署相對于公司概念化的其他范式,它的競爭和實現其長久的機制目標。這種描述的主要目的是奠定以發展資源為基礎的平臺能夠解釋東道國的生產模式、營銷模式和出口模式。
(一)公司
公司的獨特性在于它對特定資源的擁有,而這種獨特性也是相對的。因為長時間的不改變很容易被復制。RBV的預測性優于市場觀點,能更好的解釋預期公司的價值和性能。
(二)公司的特定資源
RBV存在的核心是每個企業在資源等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具有創造潛力的資源,主要分為關系資產和知識資產。將特定資產轉化為用于生產等方面相關的資源,生產和銷售企業的特殊資源有利于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節約成本。然而,企業獨特的核心資源未必全部來源于自身,有些資源來源于與其他企業的合作,RBV授權進入的解釋模式選擇不僅基于現有的利用優勢,還適用于那些部署用于產生新的優勢。
(三)競爭
早期的企業理論假設多為靜態的競爭狀態,RBV則假設為是一種動態競爭。
長期利潤最大化機制RBV與市場相同都認識到了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目標,但是也有所不同。RBV更重視的是資源的良性循環與優勢的良好運用。
三、資源基礎理論與外部市場的進入
當一家公司進入國外市場時,通常依賴其現有的資源優勢在市場上競爭。模式的選擇是成本和收益之間的權衡。進入模式在非條件方面差異很大,大多數企業在選擇進入模式時更傾向于同意每個框架下的成本。一般來說,出口和非平等模式被認為是成本較低的,合資和全資公司則是成本最高的。RBV框架中,尋求將資源在保值的狀態下進行轉移,即不損害其價值也不影響其產生價值的能力。
(一)資源基礎理論與地點的確定
RBV會引導我們預測公司進行生產或銷售活動的地點,但是卻無法準確預測。同時,關鍵性資源的綁定以及受到進入國政治等因素的影響,都在一定成度上阻礙了公司的建立。因此一個企業的能力受東道國接受轉移資源與自身兼容性等因素的影響,那么也只有能在東道國獲得較大優勢時,企業才會進行海外投資。公司對自身生產銷售及東道國方面的評估會影響其輸出模式。
(二)資源基礎理論與伙伴關系的確定
企業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通過自有模式或公平的市場模式將資源轉移到主要市場。當公司缺乏轉移能力或轉移時資源容易受到損失時一般會通過自有模式進行資源轉移,由此可見,與市場模式相比,自有模式更能有效的轉移不完善的可模仿能力。
東道國的合作伙伴必須具有吸收價值并對價值進行創造的能力,如果有,東道國則會建立一種進入模式并對資源進行轉移:
(三)資源基礎理論與進入模式的選擇
間接出口:降低了海外參與與感知風險,公司在東道國的生產和市場方面所擁有的競爭優勢越低,實施間接出口的可能性越高。
直接出口:這兩種出口模式之間的選擇取決于已部署資產的交易特征,即直接在資產專用性較高的情況下,通過公司擁有的管道出口,否則直接通過東道國出口中介模式。公司在市場方面而非生產方面的競爭優勢越大將資源轉換給當地合作者的可能性就越大,也越可能選擇通過中間商的方式進行直接出口;如果轉換能力較低則會通過自身的管道進行直接出口。
合同模式:如果進入者公司無論在生產或銷售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競爭性,而且它的優勢資源都是可以轉讓給東道國合作伙伴,那么他便會實施合同模式。
合資企業:根據RBV方法,考慮該公司認為,在國外市場建立合資企業相信它可以在生產中實現競爭優勢和在東道國開展的營銷活動。但是,如果它意識到它只能轉移優勢為當地合作伙伴創造生產資源其中當地合作伙伴承擔主要責任。資源的轉移更傾向于互補資源的轉移。在擁有生產和銷售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單一的向東道國轉移生產或銷售的優勢互補性資源的能力越高,則越傾向于選擇這種合作模式。
全資子公司:在擁有生產和銷售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向東道國轉移生產或銷售的優勢互補性資源的能力越低,則越傾向于選擇這種合作模式
綜上所述, 公司間通過合作或是資源的相互流動提升生產和銷售的競爭力。
四、結語
綜合前人的研究和理論所構建出的框架更好的介紹了模式部署等研究內容,所提出的框架顯著有助于解釋進入模式的選擇,豐富了文獻的深度和多樣性的解釋,并且為進一步了解各種模式間的區別奠定了基礎。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可能會出現更新的更綜合的合作進入模式,未來的研究加入實證研究或是將各種模式綜合考慮研究。(作者單位為延邊大學經管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