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
鐘樓區大力推進學校體育校本化建設,提出“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設目標,引導學校充分利用特色體育運動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種運動體驗以及興趣發展的可能,幫助學生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這樣的改革更真實、更豐富、更具興趣性、更有持續性,為給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提供廣闊空間,鐘樓區始終踐行“實驗只是為了讓鐘樓的學生撒著歡兒地奔跑,在人生的跑道上得到適切的成長。”其主要意義和作用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
一、尋興趣導向,鼓勵“自由生長”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撒著歡奔跑”指向學生的運動生命狀態。這意味著,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能以興趣為導向,“自由生長”,讓運動成為學生的自覺追求。
(一)課程設置豐富自由
遵循常州市確立深化學校體育改革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六一工程”的建設工作目標,堅持學生立場,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堅持以興趣培養為導向,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成長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養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如,花園二小的體育課程主題化,使學校的傳統項目“棒壘球”與其他體育項目一起“同生共長”,并以“四季”為主題,統整學校相關課程,豐富課程樣態,使零散的體育活動主題化、序列化。課程改革實驗的頂層設計像一針糅合劑,將很多零散的活動有序組合在一起,給學生帶來深刻又豐富的體驗。再如,常州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大膽變革課程設置,對課表作息時間進行重組,長短課、大小課相互結合,由此在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形態的設置上更豐富、可選擇性強且更有序。
(二)在選擇中學會擔當
改革提出給學生豐富的項目體驗與選擇權后,我們發現中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所致,對一樣項目無法建立長久的興趣和堅持的意識,容易出現學生在沒有明確這項目的意義前就選擇逃避。實驗校的教師們繼而進行了這樣的實施策略:一是幫助引導學生尋找到適合他們的項目;二是在項目學習過程,以學生健身能力發展為重點,鼓勵其對某一體育項目從淺層次的興趣走向深層次的興趣,并引導學生體悟并認識到“堅持”的寶貴品質給他帶來的顯著變化,使其能掌握一項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使得課程改革實驗能向縱深發展,學生的“奔跑”狀態日漸生動暢快。
(三)“體育+”融合設計
“體育+”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單一體育節向“體育 +”迭代,體育節變臉成為體育嘉年華。體育節上,美術學科搭上了便車,以體育元素為主題的陶藝作品制作、展覽同步推出;高大上的語數外也與體育節“聯姻”,課堂上的教學資源由此生成,一篇篇體育作文、數學小論文都在“班級體育文化展示”中精彩呈現;體育傳統游戲的創編既有對內容的繼承,又有形式的創新,實現了體育與生活的勾連,與綜合實踐活動、班隊活動的融通,傳統游戲驚艷了體育節,更活躍在此后每一天的課間活動時刻。
“體育+”的學習方式顯然更受學生歡迎。泰村實驗學校用“語文教材中的故事情節、數學中的丈量、地理教學中的測繪、音樂教學中的韻律”等深度融合體育項目,給學生更多歡樂、更多體驗的方式……實驗區走過一年,筆者深感對學生成長的尊重是讓學生撒歡兒奔跑的基本力量,“體育+”之受歡迎、力量之強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對學生最大限度的尊重、對學生成長體驗的敬畏。
二、舉全區之力,創設展示舞臺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撒著歡兒奔跑”還指向“奔跑的跑道”基礎環境建設和“專業的指導”等軟件投入的建設。這意味著要舉全校之力、全區之力給學生創設運動環境,讓學生隨時可玩、隨處可動,且玩中有學、動中可獲。
(一)專業師資的引入與培養,護航學生興趣
改革,運動項目增設了,課程設置變多了,師資從哪兒來?又如何保障有效學練?內挖潛力,巧借外力,充實師資,變革課堂。首先,這次改革不是體育學科單科范圍內的事,是一項由體育牽手學校各方面工作的頂層設計,全校的教師都是本次實驗的主體,除了體育專業師資之外,全校具有體育能力的師與生,共同投入課堂實踐,本身有專長、有興趣的教師各自領銜相關項目,學校校隊運動員、校外運動俱樂部的積極分子成了本次實驗項目中有力的小助手,他們輔助其他教師一同開展相關運動項目的學與練。其次與外部資源聯動,一是借助周邊體育場館的硬件設施,解決城中學校小場地的“困境”;二是引入外聘專業師資,對學校的特色項目進行系統專業的課程設置,同時借師資的引進帶動新興體育項目的運轉;三是在譚市實驗學校首創了“晨間親子課程”,借助家長走入校園的力量,爭取了每一個鍛煉時空的同時又緩解了師資的緊張。實驗區的學校就用這樣內引外借為課程改革項目的實施、為學生的成長護航。
(二)環境裝備的投入與創新,助力學生成長
從項目實驗以來,市區兩級政府為實驗項目投入專項資金,首先對學校體育、衛生裝備建設進行全面部署,補充配置實驗校的體育設施設備,翻建、翻新、新建各式體育場館,上一年度全區共投入近千萬元,提升改造中小學體育場地13 180m2,改造塑膠運動場面積4 000m2。其次,市區兩級政府聯手體彩資金打造社區健身路徑,加大對實驗區域的體育設施設備的投入比,構建校外“十分鐘體育圈”,讓運動觸手可及,為“每一名學生”的健康、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良好的育人環境,建立和完善積極的、有效的環境支持系統,助力課改項目的實施,也助力學生的成長。
三、塑體育文化,引導尊重生命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撒著歡兒奔跑”指向體育文化的打造。這意味著所有創設給學生的“興趣、追求、文化、精神”都將是引導學生的意識形態,衍生為一種鐘樓學生身上的能量、氣質,指導其一生的工作、學習、生活。
(一)從外塑到內顯,為運動立心
學校空間是學校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教育理念的空間存在形態。區實驗校積極營造物化的校園環境,呈現積極向上健康的氛圍,拓展學生健身的空間,教室內外、空地、連廊、墻壁等都成為學生健身的好場所,各種練習隨處可進行,使學校的每面墻壁、每塊綠地、每個角落都成為會“說話”的教師,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體育精神的潤澤,體現出校園“處處皆教育”的深刻內涵。鐘樓區花園二小的師生通過健身常識、名人名言、健身故事等文化環境的熏陶,以促進校園健身氛圍的營造,使學生加強對健身知識的了解,增強學生健身意識,養成健身習慣。如通過連廊、教室墻壁、學校圍墻、校內圍網等空間,印制宣傳版面、貼畫,為學生介紹健身常識與名人名言;廣播媒體宣傳:通過紅領巾廣播、升旗儀式等廣播媒體,開展學知識介紹、聽健身故事活動;班級健身故事宣傳:各班開展講故事比賽,分享、交流身邊的健身故事,讓運動精神流淌在心,讓文化能量成為師生共同的氣質。
(二)從制度到文化,助學生立命
從區域層面到實驗學校,我們厘清區域、學校教育實踐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形成發展的共同愿景“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撒著歡兒奔跑”,用目標引領發展,激發了各校參與改革的創造力與行動力。其次是制度保障,上至市級“六個一”工程的架構、區域10項任務指標的細化落實,下至學校每一個活動的方案制訂、每一個體育社團的章程都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實驗項目的機制保障。
回望鐘樓區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實驗,鐘樓教育人一直在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撒著歡兒奔跑”貢獻著智慧和汗水,為了這個目標,不管前方的道路多么艱難,我們有決心,也有能力,緊緊圍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繼續全面推進深化學校體育改革,腳踏實地,一步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