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菁華
[提要] 鄉村旅游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還存在針對性不強、規范性不足、有效性不高、保障性不力等問題。為此,需要建立健全培育政策體系、制度體系、內容體系、方法體系、資源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為鄉村旅游從業人員搭建終身教育學習機制。
關鍵詞: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培育體系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編號:XM-01_S42)
中圖分類號:C97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3月16日
一、國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培育政策不完善。發達國家職業農民有嚴格的“門檻”,不具備一定條件不能當農民,職業農民培育基本遵循教育培訓——資格認定——政策扶持的過程來實現對職業農民的培育。我國職業農民培育,一是缺乏立法保障,尚未出臺關于職業農民培育的專項法規;二是尚未形成長效投入機制,各級地方政府在職業農民培育中補貼標準偏低、財政投入隨意性和偶然性強;三是政策精準度不夠,沒出臺針對職業農民后繼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四是缺乏有效的監管與激勵制度,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套取培訓經費等現象。
(二)培育動力未激活。青年農民脫農情況普遍,留守農業生產的多是老弱病婦人員,他們主動學習意識不強,多停留在“要我學”階段,在教育培訓過程中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同時農業規模化經營程度低、規模效益低,對青年農民吸引力低,不利于留住和形成以青年職業農民為主體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三)培育資源不足。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培育需要足夠的培育資源,而我國職業農民培育中,培育制度不完善、培育機構不健全、培育經費不充足、培育師資隊伍不穩定,從而導致職業農民的培育缺乏連續性和可持續性,直接影響培育效果。
(四)培育體制不順。當前,職業農民培育涉及農業、科技、教育、人力資源和旅游等十幾個主管部門,各部門之間業務交叉、各自為政,形成“九龍治水”格局。因部門之間缺乏有效銜接與溝通,導致職業農民培育經費投入分散、教學計劃不一、課程設置重復。
(五)培育內容錯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隊伍多為臨時聘請的兼職教師,兼職教師時間上的不確定性、教學內容上的隨意性、培訓評價上無序性影響了培訓質量,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新技能的雙師型專兼職教師隊伍。
二、鄉村旅游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構建
鄉村旅游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建立健全培育政策體系、培育制度體系、培育內容體系、培育方法體系、培育資源體系、跟蹤服務體系和培育保障體系。
(一)建立培育政策體系。首先,從國家層面制定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法規,明確規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管部門與職責、培育原則與目標、培育主體與責任、師資建設與考核評價、培育對象與內容、培育體系與模式、培育標準與認定、跟蹤服務與政策扶持、企業和農民責任和義務、培育資源與保障等內容。同時,鼓勵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有針對性的職業農民培育地方政策法規。
(二)健全培育制度體系。建立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三類協同”,初級、中級、高級“三級貫通”的鄉村旅游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重點遴選鄉村旅游重點村、示范村、示范戶、種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鄉村旅游合作社帶頭人和鄉村旅游企業骨干和返鄉下鄉涉農涉旅創業者為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遴選鄉村廚師、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鄉村傳統工藝品生產人員、鄉村旅游商品生產人員等為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遴選從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性服務的骨干人員為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
(三)構建分類培育體系。在綜合素質方面,重點提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政策法規等素質;在生產服務技能方面,重點開設質量安全、標準化服務、電子商務、項目策劃、產品設計、餐飲服務、民宿管理、現代農業、休閑農業、商品開發、鄉村文化和民俗演藝等方面課程;在經營管理能力方面,重點開發經營管理、創業指導、品牌建設、營銷創新、鄉村規劃、項目策劃、眾籌眾創等培訓課程,提高教育培養的系統性與科學性,滿足高素質鄉村旅游實用人才培育需求。同時,按照生產經營型分產業、專業技能型分工種、社會服務型分崗位,分類分級制定培訓標準,設置培訓模塊,開展精細化培訓。
(四)優化培育方法體系
1、創新培育模式。以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育為重點,根據鄉村旅游經營周期和農民生產生活特點制定全程化培育方案,實行集中培訓與分散指導結合,機構培訓與田間課堂結合,技能實訓與觀摩研討結合,現場輔導與創業指導結合,線下教學與在線教學結合。同時,支持涉旅職業院校開展鄉村旅游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采取淡季培訓、旺季經營、送教下鄉等形式開展農民中高等學歷教育,提高鄉村旅游職業農民隊伍學歷水平。為滿足不同類型、產業、崗位、等級鄉村旅游職業農民的素質提升需求,可分類型、分產業、分崗位、分等級開發系列化鄉村旅游職業農民培育套餐,讓職業農民根據培訓需求和個人期望通過“超市自選”培訓項目,實行菜單式培訓學習。
2、創新培育方法。改進傳統培育方法,綜合運用集中辦班、現場考察、基地實訓、崗位實踐、入戶指導、田間咨詢和跟蹤服務等多種培訓方式。建設職業農民信息化服務云平臺,綜合運用QQ、微博、微信、易信等自媒體形式和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為農民提供智能高效的在線教育培訓,實現職業農民學習需求個性化、學習途徑便捷化、學習形式多樣化。
(五)完善培育資源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開放共享的新鄉村旅游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重點充實政策法規、經營管理、品牌建設、質量安全、標準化服務、市場營銷、電子商務、項目策劃、產品設計、餐飲服務、民宿管理、休閑農業、商品開發、鄉村文化和民俗演藝等方面的師資。
(六)夯實跟蹤服務體系。強化跟蹤服務,推動鄉村旅游職業農民與鄉村旅游專家之間的無縫對接;建立鄉村旅游專家聯系鄉村旅游名鎮、名村、示范戶和帶頭人制度,開展“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指導和跟蹤服務;設立“鄉村旅游專家服務熱線”,針對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面對的難點問題,開展24小時疑難咨詢和熱線服務;開發“鄉村旅游云課堂”,為鄉村旅游職業農民開展網絡在線教育和遠程輔導;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視聽媒介開辟鄉村旅游專欄,為鄉村旅游職業農民提供最新資訊和政策解讀。
(七)強化培育保障體系。加大職業農民培育專項投入,支持建設開放共享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培育資源庫,完善信息化教學手段,建設鄉村旅游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和農民田間學校,提升基礎條件和服務能力。按照分級管理、分層負責的原則,全面推行績效管理,建立中央對省、省對縣、縣對培訓機構和培訓師資分層績效考核制度,重點考核培育任務完成、培育對象滿意度、補助資金使用管理等情況。采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滿意度考核,探索由第三方進行培育效果評價的模式。
三、結語
2017年,全國鄉村旅游達到25億人次,鄉村旅游消費規模超過1.4萬億元,鄉村旅游使很多地方的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并帶動大量貧困人口脫貧,鄉村旅游已成為扶貧和富民新渠道。
鄉村旅游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為服務服從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游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要重點開展鄉村旅游經營管理帶頭人和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干部培訓。要著力建設鄉村旅游培訓基地,健全鄉村旅游培訓網絡平臺,重點培育鄉村旅游項目建設、鄉村旅游項目策劃、田園綜合體開發、特色小鎮運營、農家樂經營、民俗風情演藝、特色餐飲服務、傳統工藝品開發和土特產品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實用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朱啟臻.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3.17.
[2]李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4.
[3]喬一凡.新型農民培育政策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5.
[4]趙幫宏,張亮,張潤清.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13.4.
[5]童潔,李宏偉,屈錫華.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方向與支持體系構建[J].財經問題研究,2015.4.
[6]肖俊彥.構建培育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框架[J].中國經貿導刊,2016.7.
[7]王成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家庭農場建設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