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苗
摘要:隨著世界各國文化的不斷交流與融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容易走向偏鋒。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單一、枯燥,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將心理疏導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為了一種全新的模式。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模式 心理疏導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024-02
一、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疏導模式的重要意義
傳統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形式上雖然具有精神色彩但缺乏人本主義,而且傳統的教育方式單一,造成部分學生接受有所困難。要想做到學生容易接受,就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個體心理差異著手,滿足學生的心理所需。心理疏導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手段,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從而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1)心理疏導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目前,在吉林省高校中,大多數學生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內心叛逆,遇到事情有時會選擇逃避甚至有時候會把自己封閉起來,那么,在面對個體差異性較大的學生群體時,單純的理論教育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唯有溝通,從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考慮,才能循序漸進地了解學生,疏導學生,教育學生。教育與被教育者之間通過溝通,實現了思想傳遞、情感交流。心理疏導通過溝通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學生,正確掌握學生所存在的問題,有效幫助學生打開心結,解決實際問題。也正是溝通,能讓學生自己發現自身的問題,主動尋求解決的方法,改正錯誤思想,發自內心地接受正確指導,健康發展。
(2)心理疏導幫助大學生化解消極思想情緒,保持健康心態。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生活空間不斷擴大,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空間持續延伸,他們的情感豐富化。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還不穩定,經常產生困惑,一些負性的情緒使他們產生了消極的心理,這些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對大學生消極情緒進行及時疏導,便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心理疏導就是疏通和指導大學生的思想和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疏通學生的心理問題,采用一定的手段,干預學生,一方面引導學生直面自己的心理問題,重新認識自己,客觀評價,健康發展。在進行疏導時,大學生能夠接受這種方式,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學生,改變學生不合理認知,消除不良情緒,斷絕錯誤信念。因此,心理疏導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3)心理疏導從人本主義出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現實意義。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理論灌輸為主,學生內心的感受卻被忽視,這種傳統模式缺少了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懷,使一些大學生難以接受,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疏通和引導為主要模式的心理疏導,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欣然接受。從交流中自然地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傳遞給他們,解決了大學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矛盾沖突。這種以學生為本、從實際出發、意在解決學生的切身利益的方式才是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才會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實際的現實意義。
二、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疏導模式所面臨的問題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模式輕視心理疏導。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突出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在理論灌輸的同時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由于學生存在差異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讓學生被動去接受那些枯燥乏味的道德理論,這將失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賦予的重要作用。
心理疏導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化解學生的心理障礙和思想矛盾。然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并不關心學生的心理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困難等,忽視了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這種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將自身的問題只歸因于思想觀念上的沖突而忽視心理問題。這種脫離學生現實狀況的教育模式與心理疏導嚴重脫節,無法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無法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機制不健全。一方面,缺乏溝通渠道,沒有一種便捷合理的疏通渠道聯系老師和學生。當學生感到困惑、需要尋求老師的幫助時,卻無法及時地找到專業老師幫助自己。日積月累,學生心理積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而老師卻無法發現。最終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不可預料的后果。另一方面,缺少心理專業教師。大部分高校的心理疏導工作由輔導員兼任,(下轉第23頁)
(上接第24頁)
而輔導員大都沒有經過培訓和專業的心理疏導方面的學習。因此,當面對有心理問題的同學的時候,沒有豐富的疏導經驗,很難幫助學生真正解決實際問題,老師力不從心,學生也會對老師失望,對心理疏導的作用產生懷疑。
三、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心理疏導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途徑
(1)完善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機制。首先,建立“專業化”的心理疏導方式。根據大學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分類咨詢疏導。如:針對有自卑心理的學生,要通過疏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針對有網癮的學生,需要幫助學生戒掉網癮,培養學習的興趣;針對就業困難的學生,要對其進行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指明方向,選擇合適的擇業方向等。其次,建立師生交流互動的網絡平臺。網絡中的微博、微信等交流軟件成為師生相互聯系的新平臺。通過網上聯系,大學生能夠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講述自己的困惑與煩惱。老師也能有條理、有方向地開導學生,教育學生,指引學生。
(2)提升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業務素質。首先,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個特質。只有教育工作者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的向上心態,才能感染學生,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學生,達到高層次的教育效果。其次,人際交往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在與學生交談的過程中,自身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能夠消除學生的不安等消極情緒。一個具有良好人際交往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能獲得學生的喜愛,在情感交流過程中也能事半功倍。最后,較強的學習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能力之一。學生的思想、心理問題復雜多變,要想有效解決問題,就必須不斷學習,增長知識,提高自己在心理方面和疏通方面的專業能力,掌握更多的疏通技巧,不斷強化自己。
(3)創新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導模式。首先,通過團體心理疏導模式促進學生共同成長。團體心理疏導是在集體內部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互動,不斷產生新的思想、新的觀點,從而不斷調整自我、認識自我,使自己融入集體之中,增強其歸屬感和信任感。在團體心理疏導中,每個成員都參與其中,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增加了與他人接觸的機會,克服了陌生感以及不敢與陌生人接觸的心理障礙,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其次,通過朋輩心理疏導模式推進學生自我教育。所謂朋輩心理疏導模式就是在大學生中選出一些比較優秀的學生,通過心理方面的培訓,為那些思想、心理方面有問題的學生提供心理疏導服務。朋輩心理疏導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己作為解決問題的主力,充分調動了大學生的積極性,在解決問題中也提高了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最后,通過網絡心理疏導模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學生溝通交流的新手段。因此,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
總之,引入心理疏導模式,彌補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也從學生實際出發,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
參考文獻:
[1]鄒玉浩,陳予.構建高效研究生心理支持系統[J].思想教育研究,2011(3):66.
[2]趙燕.人文關懷理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3(10).
[3]孫瑛輝.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維度[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