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鈺婷 譚靜 李濤
摘要:筆者在上篇中曾講到,所謂跨文化適應是指個體從熟悉的文化環境進入陌生的文化環境后,對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心理狀態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環境的過程。本文將繼續以進入新疆地區的四川人為對象,基于跨文化適應的內部影響因素,即個體性格差異、享有資源不同、人口統計學因素對四川人在新疆地區的跨文化適應狀況做進一步的調查與分析。
關鍵詞:跨文化適應狀況 內部影響因素 四川籍人士 新疆地區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036-02
一、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個體性格差異與跨文化適應狀況
個人與其存在的社會環境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的個體性格對加強文化溝通與交流、促進個體融入新環境、縮短不適應過程起著不同的作用。個體性格差異涉及個體性格、個體能力和個體氣質差異等方面。本次調查針對個體性格差異這一控制因素進行問題設置,直觀地展現其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在所有被調查者中,認為自身屬于外向型性格的被調查者,與當地人交流的頻率更高、對新疆當地的生活節奏適應程度較好,因而結交的當地的朋友也更多,這是由于外向型性格的個體會更加自覺地產生跨文化適應意識,他們在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改變時(如新疆不同于四川的氣候、飲食、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會以積極主動的方式改變自身的狀態(如對生理和心理的主動調節與適應、刻板印象和固有觀念的轉變),從而以更加包容樂觀的心態面對跨文化適應的挑戰。
而內向型性格的被調查者,在“與當地人交流的頻率”的調查中,選擇“經常交流”的人只占5.88%,相比而言,外向型性格的人占到了45.76%,另外,有64.71%的內向型性格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很少交流”。在更進一步的調查中,內向型性格的被調查者比之外向型性格的被調查者對新疆當地生活節奏的適應程度較差,結交的當地朋友也更少,這說明假若減少個體性格中積極適應因素發揮機會,會阻礙個體心理的轉變,引發環境壓力帶來的心理失衡。
值得一提的是,在了解新疆當地文化的途徑的選擇中,外向型和內向型性格的被調查者選擇“人際交流”這一方式的人數分別占到了64.41%和50%,這說明人際交流是跨文化適應過程的重要行為方式。
(二)享有資源不同與跨文化適應狀況
一般而言,在跨文化適應中,應對資源多的人,其跨文化適應能力較強,應對資源少的人,其適應能力相對較低。應對資源包括多種,如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知識儲備、職業技能等等。在應對資源中有一項重要的因素即知識儲備,通常情況下,知識儲備豐富的人在工作中更有優勢,這就使得他們可能在經濟、地位上擁有更多優勢。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從學歷、職業、語言掌握程度、風俗了解狀況入手,對人們的跨文化適應狀況進行考察。
關于學歷,共有5個選項即“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大學以上”,它們的占比分別是10.75%、26.88%、21.51%、40.86%、0%。我們可以看到,學歷在大學以下的占據59.14%,在這部分人當中大多數人已經就業且職業以務工和經商為主。學歷為大學的不足一半,以大學生和援疆人員(公務員、技術人才等)為主。通過比較這兩類人在“少數民族語言掌握程度”“當地文化習俗了解情況”“與當地人交流交往頻率”“滿意程度”“被尊重程度”這5組數據,我們發現,學歷在大學以下的人在這5個方面略優于學歷為大學的人。我們經過分析認為前者中已就業的人較多,他們因工作需要不得不對少數民族語言進行學習,并且在較高頻率的交流交往中對當地風俗文化的了解也在逐漸累積,而學歷為大學的人中有相當部分是在讀大學生,他們的生活環境以學校為主,與當地人的交流主要停留在同學、學校周邊商販這些人身上,他們的社會閱歷較低,再加之新疆漢語普及較高,他們不必非要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才能與當地人進行交流,所以他們自然在以上5個方面略有劣勢。同時,在學歷為大學的這部分人中,援疆人員必須引起注意,國家為增強這類人的跨文化適應能力,提高他們的援疆工作效率,會對他們進行相關培訓,如少數民族語言培訓,當地文化習俗講解等,這就使得他們在語言掌握力和風俗了解度上占據了優勢地位,事實證明這部分人進入新疆后在跨文化適應上比大學生有優勢。
(三)人口統計學因素與跨文化適應狀況
性別、年齡、教育、職業、收入、婚姻狀況等人口統計學因素對跨文化適應過程的影響會通過各方面的問題體現出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具體的分析:如有婚姻上的支持比獨自面對問題更能減輕人的心理適應壓力,較高的財富和學歷也會在跨文化適應中產生更強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又如在本次調查中,女性比男性對當地少數民族服飾的接受程度更高,但對四川文化習俗的保留程度相對較低,這是因為男性或女性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適應壓力,但是在不同的方面會呈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
有研究認為,年齡與跨文化適應之間存在聯系,一般認為青少年和老年人是跨文化適應的高危階段,因為青少年要面臨同齡人認同和人生發展的壓力,而老年人要面臨文化學習的壓力。在本次調查對象中,18歲以下的占7.53%,其職業全部為學生,在疆生活的時間長度多為4~10年和11年以上,他們全部屬于四川籍戶口,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是在新疆出生并成長。他們自小生長的文化環境就是新疆文化環境,平時在學校和日常生活中都會接觸到少數民族。這類人在跨文化適應上有著天然的優勢,甚至說是不存在跨文化適應的困難的,余下的一部分人是因為父母在新疆工作而進入新疆學習、生活。19~35歲的人占60.22%,其職業涉及個體、公務員、農民工、農民、公司職員、學生、軍人等;36~60歲的人占29.03%,這部分人的職業多為個體,這兩個年齡段的人在新疆地區生活工作的時間均在一年以上,有的甚至超過10年,與當地人能夠很好地交流交往,能夠了解一些甚至精通當地的語言及文化習俗。61歲及61歲以上年齡的人占據3.23%,他們是因家庭或工作原因進入新疆,都基本能夠適應新疆地區的生活環境和交流狀況。在新疆生活時間超過十年的老年人,與當地人的交流頻率明顯較高,而進入新疆時間較短的那部分老年人與當地人交流的頻率則較少,因為這部分老年人多是退休后來到新疆,主要目的是照顧子女及孫輩的飲食起居,他們與當地人交流的場所多在超市、菜市場等生活購物場所,其對當地的文化了解和人員交往可以說是很少的。
二、結語
調查結果顯示,四川人進入新疆地區以后,很多人愿意選擇“人際交流”作為主要的跨文化適應方式,其中認為自身屬于外向型性格的人在交流中適應狀況相對較好,對環境的適應更加積極。其次,對于享有不同的跨文化適應資源的人來說,較高的知識儲備資源能夠使個體在跨文化適應上更有優勢。在所有的被調查者中,就業時間較長、社會閱歷較豐富的人的適應狀況相對較好,受過入疆培訓的援疆人員在跨文化適應上比入疆的大學生更有優勢。另外,入疆的中小學生有著天然的適應優勢。一部分60歲以上的老年人與當地人的接觸少,會產生較大程度的適應困難,需要子女提供一定的幫助和疏導。
參考文獻:
[1]陳慧,宏生,朱敏.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6):704-710.
[2]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3]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愛德華.霍爾.無聲的語言[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疆的歷史與發展[N].人民日報,2003-05-27.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