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 舒
(山西師范大學民族民間研究所,山西 臨汾 041004)
本文所分析的作品,是挑選自芝達林創作的《中國北方民歌合唱曲集》中的四首作品,分別是:山西左權民歌《桃花紅,杏花白》、山西河曲民歌《羊倌歌》、山西河曲民歌《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和甘肅花兒《上去高山望平川》。在這些民歌多聲配置中,較多地運用了五聲縱合性和弦。
五聲縱合性結構,是把中國五聲調式中橫向的調式音列以及旋律音調縱向結合,所形成的和聲形態。根據和弦中所包含的不同調式音的數量予以分類歸并:(1)三音和弦,由三個不同調式音構成;(2)四音和弦,由四個不同調式音構成。在本文所分析的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主要為三音和弦和四音和弦。
在本文所分析的作品中的三音和弦,主要有四度三音列和弦與四、五度是三音和弦。
四度三音列式和弦可以建立在商、徵、角、羽四個音級上,和弦的結構有兩種,分別是大二度+純四度、小三度+純四度。
在本文所分析的作品中,只出現了大二度+純四度的形式,分別建立商音和徵音上,如譜例1:
譜例1

下面結合實例分析四度三音和弦在作品中的應用:
譜例2

上例是混聲合唱山西左權民歌《桃花紅,杏花白》的片段,F徴六聲調式。第五小節的三個和弦都是五聲縱合性和弦,其中,第一拍強位置上的和弦為bB音上構成的四度三音列式和弦(F-G-bB)的同音組變位和弦bB-F-G;第一拍弱位置上的和弦為c音上構成的四、五度三音和弦C-F-G;第二拍的和弦為d音上構成的四度三音列式和弦D-F-G。在本例的1-4小節中,和聲主要為三度結構,分別為:第一小節大三和弦C-E-G;第二小節為大小七和弦G-B-D-F;第三小節第一拍為大三和弦C-E-G,第二拍旋律音下方的和弦為四度三音和弦C-D-F;第四小節第一拍為小三度音程G-bB。這一部分的和聲從三度結構到五聲性結構的過渡,分別從第四小節第二拍五度、四度音程的加入和力度上的漸弱來進行。前四個小節是本曲的高潮部分,用柱式和聲的齊唱、和豐滿、有張力和聲色彩進入高潮,高潮部分完成后,第五小節五聲性音響的出現與之形成了色彩對比。用力度的減弱和五聲性和弦溫暖而又柔和地聲音,表現了歌詞里“不像旁人光想你”幸福甜美的思緒。
譜例3

上例是混聲合唱山西河曲民歌《羊倌歌》的片段,G徴五聲調式,第二小節的第二拍為在D音上構成的四度三音列式和弦:D-E-G,第三小節的強拍位置上為四、五度式三音和弦D-E-A。這兩小節整體的和弦進行為:小三和弦C-A-E—大三和弦C-E-G—四度三音列式和弦D-E-G—四、五度式三音和弦D-E-A—小三和弦C-E-A,兩個五聲縱合性和弦出現在三度結構和弦中間,使音樂出現了一剎那的五聲性音響,與前后的三度結構和弦形成對比。柔和地、溫暖地五聲性和弦表現了歌詞中“白云在天上飄”的清新美景。
四、五度式三音和弦可以建立在商、徵、羽三個音級上,和弦結構為純四度+純五度,在本文所分析的作品中出現的是建立在商、羽音級山的四、五度式三音和弦,如譜例4
譜例4

下面結合實例分析四、五度三音列和弦在作品中的應用:
譜例5

上例是混聲合唱山西左權民歌《桃花紅,杏花白》的片段,D徴六聲調式,第一小節的第一拍為在A商上構成了五聲縱合性和弦的四、五度式三音列和弦:A-D-E,第二拍的前半拍是五度四音列式和弦,到第二拍的后半拍,和弦結構變為大三和弦:A-D-#F。從五聲性和聲變為三度結構和聲,和聲色彩的變化為音樂帶來新鮮感。
譜例6


上例是混聲合唱山西河曲民歌《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的片段,c商六聲調式,在譜例第3-9小節中,女低音聲部、男高音聲部和男低音聲部以長音烘托式的方式作為和聲背景層,持續了一個在G音上構成的四、五度式三音和弦:G-C-D。三個聲部以“mp”的力度以及五聲性和弦純凈空泛的長音,描繪出遼闊的高原景象。
在這四首作品中,四音和弦的應用有兩種形式,分別是:五度四音列式和弦和小三和弦式四音列和弦(la-do-re-mi)。
五度四音列式和弦可以建立在商音和徵音上,作品中出現的五度四音列式和弦,建立在商音上。C宮系中的商音五度四音列式和弦的基本形式及其同音組變位,如譜例7所示:
譜例7

下面結合實例分析五度四音列式和弦在作品中的應用:
譜例8


上例是混聲合唱《上去高山望平川》的片段,這一部分主要運用了五聲縱合性和弦,包括了三音和弦和四音和弦和其他結構和弦:
第1小節為在c音上構成的四五度式三音列和弦F-bB-C的同音組變位和弦C-F-bB;第2小節為在c音上構成的五度四音列和弦F-G-bB-C的同音組變位和弦C-F-G-bB;第3小節和第4小節第一拍為二度結構和弦;第四小節第二拍為四度三音列式和弦bB-C-F和G-bB-C;第5小節為四、五度結構和弦和小三和弦;第6、7小節為大三和弦C-E-G;第、9小節為在c音上構成的五度四音列和弦F-G-bB-C的同音組變位和弦C-F-G-bB;第10到13小節為在F徴商構成的四、五度式三音和弦F-bB-C;第14小節為在c音上構成的四、五度式三音和弦的同音組和弦C-F-bB;第15-18小節為空四五度結構和弦。
這一部分的和聲織體類型為長音烘托式,用五聲性和弦協和而不單調的音響烘托旋律,長音的烘托表現遼闊的場景。三度結構、二度結構的偶爾加入,使音響更為豐富,有虛有實。
小三和弦式四音列和弦的基本形式建立在羽音上,和弦結構為小三度+純四度+純五度,如譜例9所示:
譜例9

譜例10

上例是混聲合唱山西河曲民歌《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的片段,c商六聲調式。第五小節是小三和弦四音列式和弦G-bB-C-D,這里是通過和弦結構張力的變化逐漸從三度結構過渡到五聲性結構,從第一小節到第四小節,和弦的變化為:第一小節,大三和弦G-B-D;第二小節,第一拍小三和弦F-bA-C,第二拍小三和弦C-bE-G、大三和弦bB-D-F,第三拍小三和弦F--C,第四拍為純五度音程、小三度音程;第三小節,小三和弦C-bE-G;第五小節,小七和弦C-E-G-bB。這四個小節從大小三度和弦豐滿有張力的聲音色彩,過渡到五度音程、小三度音程相對單薄的音響,再過渡到小三和弦、小七和弦柔和而又溫暖的聲音,直到第五小節出現小三和弦四音列式和弦,是這一樂段結束在柔和地長音中,與后一樂段開始時歡快、詼諧的聲音形成對比,使后一樂段的出現表現得更加生動活潑。
芝達林的山西民歌合唱曲,是一部對于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運用杰出的著作,分析這些作品對于音樂分析和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與幫助;也可對中國五聲性調式旋律的和聲編配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