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
摘 要: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在國際音樂領域,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社會各界對其理念也廣為認可。其中體態律動理念是重要內容之一,這一律動學主張體態律動與人體活動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文章立足于合唱指揮教學,研究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的具體實踐內容。
關鍵詞: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合唱指揮教學;實施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06
當人們在接受音樂熏陶的時候,往往會借助體態的運動充分地體驗音樂,這種狀態就是體態的律動,繼而人們將這種體驗轉化為內在的感知直至認可的狀態。它不同于體育運動中的音樂陪伴,不同于在音樂下展開舞蹈動作。這一律動學重視的不是動作重現,抑或外在的形式狀態。它注重重現音樂的重要要素,并將其融入身心,最終使身體節奏與音樂節奏契合,產生情感的交融。
在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最先需要傾聽音樂的律動,繼而才會跟隨音樂發生肢體動作,并陶醉在音樂中,如癡如醉。這種活動過程是基于聽覺與肢體的刺激,從而促進大腦與肢體的協調與溝通。這一教學過程能夠實現機體與樂感的碰撞,實現音樂、肢體、大腦、情感的內在融合。路易斯以及喬治對其教學過程與原理進行了細致分析,概括出了四個階段,內容如下。
1.課題暗示與音響刺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游戲活動為學生滲透音樂內容,或者借助表演將節奏表現出來,從而形成一定程度的刺激。這一舉措旨在向學生暗示節奏內容,刺激學生的神經系統以及大腦,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繼而會積極投入學習之中,為知識的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2.相互作用以及初步反應
初步反應發生在學生接觸音樂節奏之后,屬于學生的主觀意識。此時的反應較為單一,沒有規則性和系統性,雖然動作較為粗略,但是它能夠為進一步的動作發展做鋪墊。期間,教師向學生強調動作發生的大致時間,肢體的擺放或是尺度以及平衡等問題。教師的語言提示主要出現在連續性較強的活動中。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靈活性均會出現提升。
學生在第二階段的動作雖然單一,但是連續性有所提升。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在于學生自主的聽覺判斷與情感的融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一時期會出現明顯的提升,由于學生不斷地轉化自己的情感與思維,使其為自己的動作服務。與此同時,教師應積極尊重學生的需求,分析學生對內容的吸收程度,確保訓練項目適合學生。
3.改進反應以及表現
在改進反應的階段,學生要進一步提升肢體動作,借助肢體展示音樂要素,并且要求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要有所完善。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動作的改進,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因此這一階段對于學生來講,教師的觀察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關鍵。為了增強學生的能力,教師需要對其不斷地激勵,更新學生的動作技能。學生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教師的激勵以及技術支撐,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豐富動作內涵。
4.綜合反應以及視譜
綜合反應指的是學生的眼睛、聽覺、肢體以及大腦的整體融合,體態律動學尊崇“經驗先于抽象”,意思是動作體驗是理論的前提。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的四個階段是依次發展的,必須循序漸進。因此,讀譜內容的教授需在改進反應之后。若是提前將其引入課堂,會導致學生過度重視樂譜的知識學習,阻礙了學生的創造力發展以及創新思維的塑造。
綜合反應以及視譜旨在借助學生的視覺訓練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強調音樂在動覺以及聽覺方面的情感體驗,兩者相互融合、相互影響。視覺符號借助肢體律動展現,細致的肢體變化需借助視覺的指向功能輔以完成。
節奏本能蘊藏在每個社會個體的身體里,或深或淺,而且是與生俱來的。但是,節奏本能的發揮需要經過外力的激發與培養。同樣,在音樂合唱指揮領域,學生的音樂潛能也需要教師的誘發,最終使其服務于音樂事業。聽覺訓練需要積極依附于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律動感。引導學生在音樂中實施肢體運動,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在具體的合唱教學中,教師不僅僅需要教授學生用手指揮,還需使其融入音樂的神圣領域中,激情飽滿地感受音樂的魅力。學生要將音樂的激情直觀地展示在指揮的表情、節奏以及動作之中。響度、音色以及節奏都屬于音樂的重要特性,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以及能量大小都屬于運動的重要特征,要實現音樂與運動的融合,就必須教授學生創建其間聯系,感受音樂的情緒所在,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潛能。
基于“經驗先于抽象”,教學方法如下:第一步,訓練學生充分發掘自己的興趣,展示自己的特點,將自己的能力儲備在運動中全然釋放,幫助學生發揮其功能;第二步,激勵學生表達自我觀點,收獲相關見解,繼而在外力的誘發下將見解實施推斷。實踐是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實踐更是學生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激發學生潛能的時候,必須謹記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若學生對音樂不感興趣,對音樂律動的把握還不夠積極,教師應該停止一切行動,尊重學生的心理體驗。待學生的音樂激情迸發之時,繼而進行潛能的挖掘,否則會事倍功半。教師可借助游戲活動,輔以自然節奏或學生肢體運動,為學生創設有趣的課堂情景,幫助學生收獲豐富的情感體驗,將學生的音樂積極性充分挖掘出來。
1.基本技能的訓練
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基于人的本能節奏展開的訓練,旨在確保個體在合唱指揮教學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律動感與音樂節奏協調進行。在對學生合唱指揮基本技能進行訓練時,要求學生立足于自己的真實感受,將親身體驗設置為基礎目標。開展音樂律動的訓練中,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身體器官,跟隨節拍。
2.身體與頭腦的調控能力
在合唱指揮教學中,教師需要訓練學生對動作的協調和控制。針對合唱中的各種動作,學生要協調頭腦與身體,并能夠在各種動作的轉換中正常進行。協調能力方面的教學,首先需要培養學生放松的心態,為多變的動作變換做好鋪墊,同時也是為學生理解和感受音樂奠定心理基礎。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尊崇的理念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樂感,通過傾聽音樂感受其魅力,繼而使這種體驗進入自己身體的方方面面,充分調動身體的各個器官,實現全方位的觀感體驗,最終將感情的熱血融入頭腦之中,陶冶情操。由此可見,系統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能為學生提供專業技能的培訓的理念,幫助學生實現本能意識與后天學習的融合,使學生能夠在肢體的變化中展示自己的音樂情感。
如今,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在音樂領域以外的諸多領域都得到應用,如繪畫領域、舞蹈領域等。實踐證明,在實施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需結合體態律動理念與課堂教學,使課堂內容更全面、更科學。在進行音樂教學時要積極融合體態律動,才會更有助于推動教學內容高效、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伏慶元.論“律動教學”在合唱指揮教學法中的內涵[J].藝術教育,2015(1):63-64.
[2]孫璟娜.把律動教學運用到合唱教學中[J]. 大舞臺,2017(9):214.
[3]楊 荔.論“律動教學”在合唱指揮教學法中的內涵[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版),2010(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