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機上的“形象工程”也應問責
無論是政府網站還是政務App,其建設、開發都不能是抱著嘗鮮、趕時髦或充政績的心態,不能是對“互聯網+”概念的葉公好龍。
下載了40多款政務軟件,近二分之一都無法正常使用;這些軟件評分普遍偏低,下載用戶也很少,有用戶點評“有本事不要通過單位必須下載”;其中,山東省政務服務軟件頻繁閃退,福州晉安區政務軟件上的資訊點擊一次瀏覽量卻增加10多次;中國軟件測評中心的測評報告直指,超過40%的省部級機構單位的政務軟件存在各種鏈接失敗、兼容性差等問題……
日前,央視以《手機上的“形象工程”》為題,聚焦了大量政務App使用難的現象。耐人尋味的是,記者聯系山東政務服務軟件的主管部門,涉事工作人員竟回應:這款軟件辦不了事,辦理不行、申報都不行,誰告訴你這款軟件能辦事的?
“誰告訴你這款軟件能辦事的?”的“雷語”,的確有些刺耳和反邏輯——政務App的功用,當然得指向“辦事”,否則要之何用?但這卻道出了很多政務App不堪“大”用的尷尬現實。
事實上,部分政務App Bug一堆、形同雞肋的情形,已非首次曝光。只不過,這次央視的報道,以更多的樣本呈現出了政務App雞肋化的普遍和嚴重。
這么多政務App,從移動端的便民工程變成手機上的“形象工程”,殊為可
2018.2.11

【輿情回放】做好政務APP,必須秉持對民眾負責的態度。日前,央視以《手機上的“形象工程”》為題,聚焦了大量政務A使用難的現象。
【決策點睛】 無論是政府網站還是政務APP,其建設、開發都不能是抱著嘗鮮、趕時髦或充政績的心態,更不能是對“互聯網+”概念的葉公好龍。對那些雞肋化的政務APP,要有系統化整治方案,并與政府網站一樣納入績效考核。同時,針對那些連區縣一級、基層部門都上馬APP項目的情況,強化共建意識,該整合則整合、該問責的問責,不能任由手機上的“形象工程”毀掉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