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洪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因此,高校有必要將文化傳承與創新和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充分的結合,探索出一條立德樹人的新路。
一、與師德師風建設結合,培育“德技雙馨”的教師文化
高校是高級知識分子的集聚地,文化氛圍與生俱來,好教師也是良好的文化氛圍熏陶出來、培養出來的。高校要傳承中國傳統師德文化的精華,要求教師具備高尚的道德水準并堅守道德原則,引導教師謹記在授業解惑時莫忘“傳道”,并努力成為校園文化的引領者、傳承者,在傳承積淀中形成學校獨特的文化氣質。還要將傳統師德文化與現代師德的要求,尤其是教師的精神特質緊密結合起來,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具有時代特點的先進道德觀念等方面賦予高校師德師風新的內涵,以一名黨和人民滿意的好教師要具有的“四有”“四個引路人”和“四個相統一”為標準,形成對廣大教師思想道德、職教情懷、學識能力、作風紀律等全方位的要求,塑造具有鮮明時代特色、高職特征的師德文化。也要充分結合人才培養的學校特色,凝練學校育人核心理念,并在以教師為主體的傳承與發揚中內化形成具有師德師風的學校特質。
二、與專業建設發展結合,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專業文化
專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思政理論課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擲地有聲,潤物無聲”,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除了顯性的思政理論課教學外,還需要開展隱性教育,即把各專業的歷史、文化、精神和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并滲透到各專業的課堂教學當中,讓專業課程也各自“守好一段渠”,從而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高校要根據學科專業的特點,精心提煉不同專業“工匠精神”的內涵和特質,深入挖掘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載的德育功能,在專業課教學中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而積極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平臺、載體和途徑,逐步形成以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為內核的人才培養專業文化,在校園專業文化中承載一定的思政教育,讓學生不知不覺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和感染。
三、與思政課堂教學結合,培育充滿“時尚味道”的課堂文化
部分學生一定程度上缺乏學習的良好習慣與自制力,因而更需要加強管理與引導,也更需要打造思政課堂的親和力,以春風化雨的方式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一方面,思政課的教學要注重以問題、現象為導向,跟熱點、找痛點,把學習設置到復雜、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提高學生參與度;把充滿正能量的影視劇、融入歷史故事改編的歌曲、師生共同拍攝的微電影、編排的情景劇等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文化精神的弘揚與思想政治教育碰撞出“愛的火花”。另一方面,立足地方是辦學的一大特點,地方文化資源不僅是青年大學生價值觀成長的土壤,也是青年大學生倍感親切熟悉的思想文化資源,要將那些具有厚重歷史沉淀和巨大社會影響的優秀地方傳統文化、區域發展的好故事以創新和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更“接地氣”。
四、與師生實踐活動結合,培育蘊含“家國情懷”的實踐文化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在實踐中感知、領悟。文化同樣也具有生活性和實踐性的基本特質。高校要在通識教育的課堂教學之外輔之以豐富的課外實踐內容,將實踐活動納入到學業評價體系中,在學分制的框架內列出非課程實踐的學分清單,強化創新創業、課外閱讀、德育實踐等方面的學分轉換,并將德育實踐學分納入學生綜合測評。優秀傳統文化中涵養著家國情懷、職業道德、仁義禮智,高校要把這些文化精髓融入到各類主題學習實踐、頂崗實習、第二課堂等實踐活動中,可以讓不善于理論學習的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增強思想認知、提高社會責任感。當然,文化的融入不是生搬硬套,要借助平臺和載體,“兩情相悅”才是根本。這就需要學校為學生積極搭建文化體驗的實踐平臺,除了社團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平臺之外,還要注重搭建校地、校企等多方協同的合作平臺,建立凸顯文化體驗功能的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可以在更具社會形態的實踐內容中直觀地體驗文化的“性格”“氣質”,通過“入心”“入腦”真正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思想政治工作就像高校辦學的大動脈,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做好“人”的工作,這條大動脈既不能硬化更不能堵塞,要始終保持強有力的脈搏跳動。文化是有力量的,也是會產生共鳴的,高校發揮好文化育人的功能,有助于找到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和連接點,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落實和有效落地,更好地培養高素質人才。
(作者系浙江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