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強
摘 要:如何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文章基于勝任力基本理論,初建了技能型創新人才勝任力模型,從目標體系、內容體系、保障體系和校園文化體系四個方面對高職院校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勝任力;高職;技能型創新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C961;G640;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1-0001-01
創新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何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已成為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技能型創新人才是指擁有博專結合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專業技能,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在生產和服務等領域一線崗位的工作實踐中能夠取得創新成果,創造更多社會價值的勞動者。對于技能型創新人才的內涵,學者們大多是從在與傳統技能型人才的比較中作出解釋,認為技能型創新人才與傳統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區別在于在生產實踐中變被動為主動,從一線技能操作者變成技能應用創新者,這個創新者不僅有嫻熟的操作技能,還有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勝任力概念是由美國學者麥克利蘭(McClelland)1973年在《測量勝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一文中率先提出的,它是指能將某一工作(或組織、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與表現平平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潛在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勝任力模型的基本理論主要有冰山模型、洋蔥模型及勝任力素質詞典等。盡管這些模型表述不同,但內容大體一致。冰山模型下的技能型創新人才勝任力理論認為,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外顯勝任力,是比較容易培養的,而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人格等是內隱的勝任力,是較難培養的,但卻是決定技能型創新人才行為及表現的關鍵因素。
人才培養模式是立足于“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進行思考的。高職院校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教學內容和系統的總稱。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概念與內涵的主要論點有狹義說(教學模式論)、廣義說(教學與管理活動論)和泛化說(框架論)等。基于技能型創新人才勝任力模型,從人才培養模式內涵廣義說角度出發,本文認為高職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至少包括技能型創新人才的教學模式和人才成長環境兩大系統,其關鍵在于夯實“創新基礎”。高職院校的任務是在必要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訓練基礎上,夯實“技能型創新人才”的成長基礎,是一項從教師到學生、從觀念到制度、從硬件條件到軟件環境的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建設,包括四個層級內容。
第一層級:人才培養目標體系,主要指培養目標和規格,也是人才定位問題。高職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是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創新能力。它與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區別在于,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的是學習與實踐,而在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學習與實踐主要是實現創新的手段。
第二層級:人才培養內容體系。建立和完善與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內容體系,是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的關鍵。人才培養內容體系包括人才培養計劃、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培養途徑等。人才培養內容體系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前提,注重創新激勵機制,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創新才能,展示個人所長。
第三層級:人才培養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與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內容體系相適應的創新機制和創新制度以及與之配套的物質保障體系是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的保證。人才培養保障體系包括創新引導機制、教學管理機制、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教師評價機制、教學評價機制以及校企合作、產學研機制、實訓基地建設等。人才培養保障體系是創新人才培養內容體系實施和改革的基礎,教育者需不斷對人才培養保障體系進行改革和創新。
第四層級:人才成長環境體系。校園創新文化氛圍與文化環境等創新人才成長環境是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的基石。基于勝任力視野,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離不開創新的校園文化環境與文化氛圍。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需創設創新性的利于學生成長和成才的校園環境體系。
總之,勝任力理論給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視角。就高職院校而言,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在目標體系、內容體系、保障體系及校園文化環境等方面均做出改革和創新,才能真正培養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技能型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晨,馬樹超.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之辯[J].教育與職業,2007(06).
[2]曾令奇,張希勝.我國高等職教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研究綜述[J].職教論壇,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