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丹丹
摘 要:語文課前預習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時候,要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創設科學的檢驗方法,以確保達到良好的預習效果,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前預習;學生;自學能力;自學習慣;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G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1-0037-01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課前預習既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能讓學生在正式學習之前對教師要講解的語文知識有大概的了解,從而在課堂學習中能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和教師展開良好的溝通與互動。另外,課前預習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因此,語文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語文預習活動,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提升自學能力,進而提高語文素養。
課前預習任務并不是一個十分具體的作業任務,學生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如果對于預習本身沒有任何興趣,甚至有所抵觸,那么在面對教師所布置的預習任務時,往往會馬馬虎虎,預習效果不佳,這樣既耽誤時間,而且不能對課堂教學起到正面推動作用。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開展預習活動,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充分調動學生對于課前預習的興趣,繼而帶著好奇心展開預習活動,這樣才能夠收獲最佳的效果。教師在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時,需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從而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布置預習任務,保證學生既能對課文有所了解,完成預習任務,又能使語文能力得到提升。
為激發學生的課前預習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趣味性比較強的預習任務,比如,利用學生喜歡讀故事的特點,讓他們試著閱讀課文,將課文當作課外故事去讀。學生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可以感受作者的敘述能力,發現語言文字的魅力。另外,教師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時,可以先對文章進行簡單的介紹,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對將要預習的課文產生好奇心,然后通過閱讀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這樣才能優化預習效果。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由于學生對如何預習不夠了解,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教給學生課前預習的方法,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當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后,在未來的學習中就會自覺地進行自主學習。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應多與家長溝通,讓家長積極配合教師,在家中發揮學習監護人的監督作用,督促學生課前預習。在家長的監督下,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把預習當成一件必須完成的任務,即使家長不再監督,學生也會積極地完成課前預習。
傳統的預習任務布置往往比較模糊,在布置預習任務的過程中,一些教師只是很籠統地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樣的作業說明過于模糊,會直接導致學生在預習的時候也比較模糊和籠統。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布置比較明確的預習任務,應針對具體的課文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可以和家長合作,并讓家長幫忙進行預習成果的檢驗,建立親子協作式的預習模式。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學生能夠從內心深處對預習任務產生重視感,認真完成預習任務,另一方面有利于語文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教師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以后,還需要在課堂上檢驗預習效果。為達到好的檢測效果,教師需要從多個方向進行檢測,從多個方面科學、全面地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同時,教師需要重視自身的評價,對于學生的預習成果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還要適當提出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引導學生進行改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們得到教師的鼓勵,就會對課前預習產生更高漲的熱情,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預習中。
一般來說,教師通常會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熟讀課文,弄懂課文中重點詞匯的釋義以及生僻字詞的讀音,教師檢驗這部分知識的預習效果時,可以讓學生朗讀課文中的某一段落。另外,如果課文是敘事性比較強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簡單介紹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既能很好地檢驗學生是否在預習中認真閱讀了課文,又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或者,教師可以通過課前檢測的方式進行檢驗,在課前為學生準備幾道與本節課知識點有關的題目,比如讓學生寫一寫本節課中出現了哪些主要人物,本文中的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是什么,等等。
總而言之,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還需要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能夠在上課之前進行主動的預習,這樣在課堂學習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數,找出自己預習過程中存在疑惑的地方,并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從而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培養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賈秀頎.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2.
[2]陳靜.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發展現狀與有效性提升策略[J].課外語文,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