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嫻
摘 要:運用“互聯網+習作”教學模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習作興趣,豐富習作內容,重構語文習作教學體系。文章從利用“互聯網+”平臺探索學生習作訓練著力點,探索“互聯網+習作”教學模式構建語文習作教學體系,搭建多元化“互聯網+習作”平臺改革習作評價方式三方面,對互聯網+語文習作教學模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語文教學;互聯網+ ;習作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6;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0-0053-01
“互聯網+語文習作教學”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習作教學深度融合,創造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和教學模式。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語文習作教學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貫穿于習作各環節,真正提升學生習作創新力和表達力。
一、利用“互聯網+”平臺,探索學生習作訓練著力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習作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和信心。在習作起始階段,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抓住習作教學的最大著力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對手機、IPAD、電腦等信息網絡終端毫不陌生,甚至運用自如。教師如果將這些網絡終端引進習作天地,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熱情,為習作做好鋪墊。以《小白兔的草帽》這篇習作為例,教師可布置學生在課前用畫圖工具畫一幅小白兔草帽用途的圖畫,為習作做準備。新穎的作業形式一下子吸引了學生,他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用photoshop、cad、win7自帶的畫圖工具等,畫出了小白兔草帽的各種用途——有的學生把草帽當成船,有的學生把草帽當成降落傘,有的學生把草帽當成飛鏢……千奇百怪的想法在“互聯網+”平臺上得以展現,充分激發了學生的習作熱情。
二、探索“互聯網+習作”教學模式,構建語文習作教學體系
經過一年來的探索,“互聯網+習作”教學模式已經初步形成,即“課前收集習作主題素材——課上教師指導習作——課外交流評價反饋”,“互聯網+”貫穿教學各環節。立足單元主題,初步構建“互聯網+習作”的教學體系。
(1)注重運用“互聯網+”,豐富習作內容。眾所周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文章亦如此。教師利用“互聯網+”可以拓寬學生生活空間,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以“地名”為例,教材要求學生寫《家鄉有趣地名的調查報告》。調查地名對于幾乎每天都是“家里——學校”兩點一線的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可在課前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做好資料的收集工作。學生有的收集全國地名,有的用手機觀看家鄉街巷的三維圖畫,還有的用IPAD欣賞家鄉有趣的風景……互聯網拓寬了學生對地名的了解,一張張精彩的圖片、一個個陌生的地名成為學生習作的素材。學生運用“互聯網+”平臺收集的信息越多,積累的寫作素材就越豐富,對生活的認識也就越深刻,真正做到了用眼看,用耳聽,用心去感受。
(2)整合“互聯網+”資源,重構習作教學體系。“互聯網+習作”教學體系以北師大版教材單元為抓手,分單元、分層次建構。一是結合四個開放性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建構習作教學體系。以三年級上冊的“集市和超市”為例,教師可先帶領學生逛身邊的超市,再到網上尋找鄉下集市的圖片,或暢游天貓、當當網等平臺學習網購,然后讓學生寫自己的第一次購物經歷。學生真實購物經驗與網絡虛擬購物體會相結合,為一篇篇情感真實、經歷豐富的購物習作奠定了基礎。二是重視習作導練設計。為了讓習作更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教師可整合習作內容,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習作負擔,又能突出訓練重點。如三年級下冊有12個單元,教師可提取與互聯網+密切相關的習作題目,設計不同的習作導練,將“互聯網+”與習作有效融合。
三、搭建多元化“互聯網+習作”平臺,改革習作評價方式
當下,微信、博客、QQ等互聯網平臺的建立,使生生、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不再局限于課堂四十分鐘,習作評價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作文本。“互聯網+”平臺創新了習作評價方式,使習作評價走向多元,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家長與學生互評互賞的評價方式。每個周末班級微信群里都熱火朝天,教師、家長、學生在欣賞習作后,會一一作出評價。凡是參與評價的學生,每評價一次,就會得一顆星,評價語言精當的還可以得到老師獎勵的小書簽。家長參與、同學欣賞、老師肯定,這一切都在激勵學生寫出讓自己滿意、讓他人贊賞的文章。
四、結束語
總之,教師只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抓住習作訓練的著力點,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重構習作教學體系,就能夠為語文習作教學增添生機,就能夠開辟出別樣的習作天地。
參考文獻:
[1]陳玉霞.“互聯網+”小學生寫作能力探索[J].內蒙古教育,2016(27).
[2]曹冬妮.基于“互聯網+”戰略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研究[J].廣西教育,2017(08).
[3]唐曉勇.用“互聯網+統整”領跑課程創新[J].基礎教育研究,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