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利,薛 佳,郭玉蓉,鄧 紅,孟永宏
(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陜西西安 710119)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古語“民以食為天”揭示了食品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食品工業是人類的生命與健康產業,而食品工廠是食品生產的基本條件,是食品衛生、安全、質量的物質保證。食品工廠建設的先進性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而食品工廠的先進性首先決定于工廠設計的合理性。“食品工廠設計”以食品專業學生為教授對象,除了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外,更注重實踐,學生可通過實踐來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因此,該課程教學改革目的是培養能獨立從事食品工廠設計的專業人才。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食品工廠的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既要求“食品工廠設計”教學內容的經典,又要求不斷補充新的現代食品工廠設計的案例,來滿足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出適合現代食品企業需求的工廠設計人才。為適應這一要求,開展食品企業和高校的協同合作,教學課堂從傳統的教室轉移到食品企業的工廠,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食品企業加工車間和輔助系統車間的布局、車間外的廠區布局、車間的工藝設備等,不僅為食品工廠設計人才的培養提供新的思路,也可為食品類其他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首先,“食品工廠設計”教學內容包括工廠的總平面設計、工藝設計、動力設計、設備選型等,這些內容比較枯燥,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學到的知識也不能靈活運用。例如,《食品工廠的總平面設計》這一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向學生講述生產車間、輔助車間、動力車間在廠區內的具體位置、廠區內道路的布置,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種“填鴨式”或“注入式”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學生始終被動地接受,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目前“食品工廠設計”的教學脫離了現代的食品工廠設計,存在了非常大的局限性。例如,教師在對食品工廠的產品方案和班產量確定等內容講授時,都是基于一些理想狀態下食品企業的情況,但是在實際的食品企業中,產品方案和班產量的確定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基于此,怎樣從當前的、已有的條件出發,通過開展校企合作,讓食品企業的廠區成為食品專業學生的第二課堂,才能改變傳統“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使像食品工廠設計這樣的工科專業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病,真正培養出現代食品企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
目前,國內“食品工廠設計”課程選用的教材10余種,內容大同小異,主要涉及食品工廠基本建設的程序、工藝設計、輔助部門及生活設施設計、公用工程設計、食品工廠設計的相關規范和要求、技術經濟分析等,這些教學內容僅僅是對食品工廠設計的程序和要求進行了總體概述,該內容不能滿足現代食品工廠設計的需求。為了培養適應現代食品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優化食品工廠設計的內容,改進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現代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有終身教育的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的潛能。課堂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現有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學生不僅僅是要學習和獲取前人創造和發現的結論,更重要的是通過已有創造過程和方法的親身體驗,學會創造和發現。只有這樣,學生畢業后才能適應經濟時代對高素質人才資源的需求[1]。
通過在傳統“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上增加現代食品工廠設計(如飲料廠、乳品廠等典型的食品工廠)的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在實際的食品工廠設計過程中如何收集相關設計資料,掌握一定生產規模的食品廠的產品方案和班產量設計、物料衡算和工藝設備的選擇、配套,以及生產工藝流程設計、生產車間布局、設備布置設計等方法和程序。此外,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的實驗內容,也是食品工廠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開展“食品工廠設計”課程之前,學校已經為食品院的學生開設了“CAD工程制圖”“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工藝學”等課程,為“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實驗課堂安排在當地有名的食品企業工廠,通過參觀不同的現代化食品工廠,收集和分析企業年產量、產品生產工藝流程和經濟、技術指標等信息,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切身體會食品行業的當前發展狀況,體會行業所需的人才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哪方面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使人才培養更貼近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豐富了食品工廠設計實驗的教學內容,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也為學生獨立進行食品工廠設計提供了參考。
校企合作,顧名思義,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它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人才;它適應社會與市場需要,注重在校實習與企業實踐,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畢業與企業接軌,是一種“校、企、生”三贏的模式[2]。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4種,即學校引進企業模式,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替模式,校企互動式模式,以及“訂單”式合作模式。嚴格地說,課題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歸納為校企互動式模式,企業提供基地、設備、原料,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修訂和專業教學。
(1)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下,人才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為了確保校企合作模式下,食品工廠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需建立有效的人才質量保障體系。黃文明[2]把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歸納為一個核心(專業標準、教學質量保障等)、雙線監控(學校、企業)、三級管理(專業建設委員會、校企合作理事會、教研室)和四方評價(學校、企業、專家、學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指導“食品工廠設計”課程教學,也應當依照該體系進行。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見圖1。

圖1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2)確保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順利實施,具體采取的措施。校企合作指導“食品工廠設計”課程教學應該按照上述質量保障體系進行,還需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①從企業聘請食品工廠設計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參與課堂教學,建立學校任課教師和企業專技人員“雙師制”,定期選聘企業專技人員,對企業教師實行動態管理[3]。②讓“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的課堂走進企業的工廠,學生走進企業,許多企業像對待新員工一樣對學生進行相關培訓和介紹,給每個學生配備企業中具有豐富生產經驗的老員工,讓學生充分了解相關食品的生產工藝流程、設備的操作原理、物料和熱量的衡算、成本的核算等[4]。③為了確?!笆称饭S設計”教學質量,必須明確學生成績的考核指標。該課程的成績有3個部分組成,課程考試評閱成績、企業聘任教師的評分、食品工廠設計課程設計成績,這3個方面成績分別占總成績的30%,40%,30%。“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的設計成績主要考查學生對實習食品企業的工廠布局、平面圖繪制、生產工藝流程、主體設備選型和操作原理、產品的經濟指標計算等方面的能力。
把“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的理論教學安排在高校的教室,實踐教學安排在企業的工廠,分析食品企業的工廠設計和生產工藝流程中的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和經濟價值。學生不會把“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看成無用的、與工作無關的學習內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挑戰性,不會敷衍了事。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會主動與食品工廠的高級技工和生產人員進行交流,充分了解整個生產工藝流程中的細節,把“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融會貫通,并且也可為食品專業學生畢業后的擇業奠定基礎。
“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的實踐環節是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它能有效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較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創造條件[5]。根據“食品工廠設計”課程本科生實踐特點和有關要求,結合當地校企雙方的資源,將“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如下安排(見表1)。通過校企合作的新教學模式,可提供學生直觀感受現代食品工廠的工廠設計效果,直接參加食品生產的工藝流程,強化專業知識、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
食品工廠設計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見表1。

表1 食品工廠設計校企合作教學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對企業來說,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挑選優秀的學生畢業后來企業工作,既縮短了崗前培訓周期,還能為企業創收;對學校來說,校企合作不僅培養和提高了學生食品工廠設計的實踐能力,而且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效益和教學質量,加快了“產、學、研”為一體的綜合性本科教學;對學生來說,了解不同的教學模式,拓展了知識面,提高了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人溝通的能力等,也讓學生提前進入了工作狀態,對企業文化、運營模式有所了解,顯著地提高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指導食品工廠設計的教學,能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6]。
校企合作指導“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符合“產、學、研”為一體的高校教育導向。目前,校企合作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了各高校的逐漸重視,但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指導“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的教學,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尚有幾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①充分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通過雙方的政策保障、人才保障等方式讓企業得到切實的利益,主動與高校建立長期相互信任、優勢互補、互惠的合作關系。②激勵企業的高級技工到高校擔任兼職導師。通過一定的勞務補助,聘請企業的高級技工到高校擔任某些課程的兼職任課教師,使學生了解企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并且可以接觸現代食品企業中的先進技術和設備。③主動尋找與當地知名企業合作的機會。鼓勵專業教師與企業的溝通和合作機會,提高師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企業需要創新型、技術熟練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下,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校企合作的新型教學模式指導“食品工廠設計”課程的教學,可全面提升食品專業的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論和實踐能力,了解現代食品工廠設計的最新動態,掌握現代食品工廠的經濟指標和技術指標的計算,培養出食品工廠設計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史小力.教育學課堂教學實施“主體參與”的實驗探索與研究 [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44-47.
[2]黃文明.校企合作指導高職畢業設計教改研究 [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3):6-8.
[3]焦鐳,王文艷,魯慧芳,等.校企合作教學在畜產品加工技術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 [J].農產品加工,2014(12):85-86.
[4]袁超.食品類專業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探索 [J].農產品加工,2014(12):80-84.
[5]周游,唐知然,謝潔,等.應用型人才的模式研究 [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12):156-160.
[6]韓雪峰,陳樂培,陳澤民,等.校企合作指導畢業論文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