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少容
摘 要:多動癥兒童有著特殊的特點,教師應根據這些兒童的特點,轉換角色,在教育方式上換一種思維、行動和心態去對待他們的表現。文章研究規范多動癥兒童日常行為的點滴做法,指出與多動癥兒童相處要做到:面對說話多的孩子,你進我退,讓他沒有意思;面對逞性子的孩子,以靜制動,讓他學習模仿;面對才藝強的孩子,投其所好,讓他有所展示;面對行為怪的孩子,搭建平臺,讓他與人相處;面對沒目標的孩子,培養習慣,讓他健康發展。
關鍵詞:兒童;多動癥;特殊化;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2;G7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2-0026-01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币粋€美國小男孩,由于天生就有一個大鼻子,受到嘲笑,因此性格孤僻?,旣悑I老師引導他換一扇窗戶,換一種思維和行動方式,從而使他走向了成功。故事告訴人們:當遇到問題時,我們要換一扇窗,就會看到別樣的風景;換一種思考和行動方式,將開啟成功的大門。多動癥兒童具有這些特點:情緒不穩定,自卑焦慮;上課話很多,小動作不斷;破壞學校紀律,拒絕服從,易激怒,脾氣暴躁;學習能力差,厭學,學習成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易沖動。因此,在這些特殊的教育環境下,面對多動癥兒童的表現,教師必須要轉換角色,轉變教學方式“對癥下藥”,認真處理個案,使他們得到適合自己特點和潛能的最大化、最優化發展,助推他們健康成長。
多動癥兒童的心靈是脆弱的,面對他們的“怪異”、說話多,教師千萬不能以硬碰硬,可以采取你進我退的方法,給他一個下臺的機會。例如,本班的小H在上課時有很多話,總是嘮嘮叨叨。教師問他:你為什么有這么多話說?他竟自言自語地說:我不說話會死的。教師一下子無言以對,非常生氣。教師努力地抑制住自己的情緒,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竭力平復著自己內心的憤懣,心平氣和地對他說:那好吧,你愛說就說個夠吧!小H被教師平和的態度震住了,他看到教師沒有話可說,覺得沒有意思,就靜靜地上課了。這種你進我退的方法,可以改善多動癥兒童的對抗情緒,緩和緊張的氣氛,給其自我檢討的空間。
多動癥兒童愛在老師、同學面前逞性子。同時,多動癥兒童動作多,耐不住安靜。這時,如果教師也動起來,就會“火上澆油”,適得其反。因此,教師應靜觀其變,讓他學習模仿。例如,每次教師與小H交談時,總會故意把語調放慢,把聲音放沉。同事總是問這名教師:“你班的小H聽話嗎?”還沒等這名教師回答完,他們就會說:“你這么文靜,再好動的學生都會受到你的影響,由動變靜的?!苯處熛耄哼@就是以靜制動,模仿效應的作用吧!實踐證明,急性子的教師,學生受到他們的言語、行為的影響,會表現得暴躁;反之,慢性子的教師,學生受到他們做事有條不紊的作風影響,會表現得溫順。這種模仿效應,能讓學生有樣學樣。
多動癥兒童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唱歌、畫畫、寫作上會有特別的愛好。因此,教師對他們的才藝要投其所好。例如,“六一”兒童節,教師組織學生們排練街舞。小H對街舞非常感興趣,主動找教師參與排練。在練習過程中,小H很有天賦,于是教師就讓他當主角,還放手讓他教其他同學。一個月的排練,拉近了教師與他的距離。在小H的作文中,他是這樣評價教師的:我的老師在排練時不但聲音柔和,還親自示范動作。我看到老師在排練時被同學氣哭的樣子,心里非常難過。老師,您辛苦了。
多動癥兒童的性格比較古怪:易沖動,有時候愛搞怪別人,引人注意;有時候會一言不發,悶悶不樂,讓人忽視。因此,很多同學都不愿意跟小H玩,他甚至會遭到有些家長的投訴。有一次,教師組織學生們做練習,全班學生都在靜靜地做著,只有小H在發呆。教師問他:你為什么不做?他說:我沒有筆。教師反問:你為什么不跟同學借?他說:他們不借給我。課后,教師順著剛才的事情找他聊天,并告訴他:你要想同學幫你,平時就不要總是愛搞怪同學,他們才愿意跟你和諧相處。此后,他就減少了許多搞怪同學的行為,能漸漸和同學和諧相處了。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特別是多動癥兒童,如果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于提高其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生活能力等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的行為方式,它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養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是多動癥兒童全面發展的催化劑,能夠促進其健康成長。
總之,多動癥兒童雖然表面是剛強的,但內心卻是脆弱的。多動癥兒童的思想是矛盾的,既復雜,又簡單。因此,教師要轉換個人角色,轉變教學方式,換一種心態去對待多動癥兒童,成為多動癥兒童的伙伴,引領其在學習中形成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時,教師要將快樂傳遞給多動癥兒童,讓多動癥兒童的特殊在平凡中散發光彩,使其逐漸轉變,進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快樂成才。
參考文獻:
[1]劉余.“隔離”教育多動癥兒童凸顯教育情懷缺失[J].江西教育,2015(34).
[2]何侃.“情緒與行為障礙兒童教育”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