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重慶、南京、徐州……
2018年3月25日,這一天,中國有19場馬拉松賽事舉行。
有人說,這項賽事像一面鏡子。它越火爆,越能反映出這項運動的經濟價值。
城市名片
2018年3月25日,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
劉燦星系緊鞋帶,等待鳴槍。
他是一名長跑愛好者,有十年“跑齡”。
發令槍響,劉燦星的步伐,開始沿著南濱路奮力向前。
南濱路的兩旁,繁華的商貿區、巴渝勝景,一個接著一個,跟著他的步伐,映入眼底。
到不同的城市參加馬拉松比賽,這些年,劉燦星樂此不疲。他說:“跑一場馬拉松,認識一座城市。”
跟劉燦星一樣,現在,對許多長跑愛好者而言,馬拉松不只是跑步的“狂歡”,它早已成為人們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
這次劉燦星參加的重慶國際馬拉松賽,是八年前興起的。
那時候,國內的馬拉松熱潮尚未掀起,這項賽事還是純粹的體育競技。后來,馬拉松賽事不斷升級,“跑馬”的人越來越多,賽事的品牌效益增強,重慶開始將馬拉松比賽與城市營銷結合——
賽道的選擇,與巴渝景觀相連;
獎牌的設計,要彰顯山城的風貌;
賽道上為選手提供的能量補給品,亮相的是重慶各地的土特產品;
…… ……
漸漸地,這座城市的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開始深度融合,衍生出“體育旅游”。
同觀光旅游相比,這種形式讓人們的參與感更強、體驗感更佳。它不但能拉動旅游消費,更是提升了一座城市的名氣。
每年,在重慶馬拉松賽事籌辦時,賽事的主辦方、當地的旅行社,都會圍繞馬拉松賽事推出旅游路線。南岸區相關部門曾統計,僅2017年,重慶國際馬拉松賽事就帶動12.5萬人次到南岸區旅游,旅游消費超2.5億元。
目前,重慶以國際馬拉松賽事為塔尖、各區縣的“半馬”“迷你馬”“女子馬”等為塔身的立體賽事結構已現雛形。它就像一張“全域旅游”的大網,吸引著眾多長跑愛好者前來。
2018年重慶國際馬拉松參跑結束后,劉燦星決定在這里停留數天。他想沿著賽道,探訪一下這座聞名遐邇的山城。
“品嘗重慶火鍋,觀賞山城夜景,和跑馬同等重要。” 劉燦星說。
廣告平臺
2017年11月5日,杭州市,黃龍體育中心。
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的LOGO,清晰地印在起跑點的橫幅上。
這家公司已是第二次冠名杭州馬拉松比賽了。
“愿意再度冠名,是賽事蘊含的精神——堅持不懈、追求卓越——跟公司的運營理念‘銳意進取、勇于挑戰高度契合。” 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說。
事實上,除了理念的契合,冠名的背后,還有一筆劃算的廣告賬。
在廣告行業,有這樣一種說法:傳播效益會跟著社會熱點走。
上世紀90年代,企業愿意把廣告投放到電視晚會上;00年代,企業青睞把廣告植入到電視劇、電影中;10年代,企業喜歡將廣告投放至移動互聯平臺。現在,跑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跑馬拉松成為一種社會潮流,馬拉松賽事跟著成為重要的廣告平臺。
這種廣告平臺的傳播效果,跟其他平臺相比,遠超企業的預期。
一個大型品牌商,如果用投放電視廣告的年度預算,可以拿下中國所有省會城市約20余場馬拉松賽事的冠名。這樣一來,每兩周將有一場馬拉松賽事開跑,每次開跑會有一次電視播報,至少能保證品牌有兩個直接傳播的渠道。
而賽事報名時和賽事落幕后,冠名商還可以借助賽事展會、新媒體等載體,以及參賽人群自身的輻射力,進行品牌的間接傳播。
“冠名馬拉松賽事,已經進入火爆期。這些冠名品牌涉及汽車制造、餐飲服務等多個領域。”業內人士說:“這樣的冠名方式,幾乎能做到傳播媒介的全覆蓋。”
2017年,杭州馬拉松比賽落幕后,廣州本田有限公司決定,明年再次冠名賽事。
孵化市場
2018年4月4日,上海市,黃浦區體育大廈。
跑步研習社第一期講座正在舉行。
這是國內社交型跑步APP“悅跑圈”與慧跑無憂APP、新奧體育聯合推出的線下平臺。平臺會定期邀請國內外的馬拉松“大佬”與會員互動,教授跑步技巧,分享“跑馬”經驗。
對悅跑圈而言,發起線下平臺,是對市場進行又一次挖掘。
五年前,悅跑圈第一次挖掘市場。
那時,創始人梁峰面臨創業瓶頸,想要調整方向。
此前的經驗告訴他:籃球、足球等熱門運動服務市場的份額,只占整個體育服務市場的30%左右,而沒有場地限制的跑步,卻越來越受歡迎。
恰巧,當時馬拉松的熱潮在中國剛剛掀起。
上海馬拉松賽事報名,僅數小時1.8萬個全馬、半馬的參賽名額就被搶光;
北京馬拉松賽事因報名人數太多,首次通過搖號的方式確定參賽資格,中簽率僅有14.2%。
緊跟著,人們的體育消費觀也跟著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跑步愛好者開始注重跑步技巧,講究運動的專業范兒。
于是,梁峰決定,專研跑步領域,專注馬拉松服務,并創辦了悅跑圈。
悅跑圈創辦后不久,注冊用戶便超過了200萬人,每天活躍的用戶超過8萬人。
一時間,馬拉松熱潮催生了這塊市場,而梁峰成為市場的“淘金者”。
現在,隨著馬拉松熱的持續升溫,悅跑圈的輻射范圍逐漸擴大,與之相關的產業布局不斷延展,而像梁峰這樣創新體育消費市場的人也越來越多。
綜合產業
智美體育集團是一家運營馬拉松賽事的專業公司。三年前,它作了一項統計。
統計顯示,公司運營的馬拉松賽事,從2014年的5場增加至2015年的35場。2015年,其總收入達6.81億元,比上年增長36.4%,毛利潤高達1.66億元。
馬拉松,已不再只是一場比賽了。
這些年,從賽事運營,到城市營銷,到賽事冠名,再到市場孵化,馬拉松早已跑出了一條賽事之外的綜合產業鏈,極具經濟價值。
智美體育集團的業務增長,只是這條產業鏈經濟價值的一種體現。
按照國外的過往經驗,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后,如果以馬拉松賽事為依托,一個國家會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周期。目前,中國已經進入這個階段。
去年,中國馬拉松的年度產業總規模已達700億元。
《2017中國馬拉松年度報告》顯示,在中國,2017年,800人以上規模的馬拉松及其相關運動賽事共1100場,比2016年同期增長83%;年度產業總規模達700億元,同比增長20%;共有72萬人直接從事相關工作,間接從業者為200萬。
“目前,中國的人口超過13億,能跑完全程馬拉松的僅6萬人左右。”業內人士分析,“國內的馬拉松市場還會逐步持續升溫,釋放出更多能量。”
按照規劃,2018年,中國田協將進一步推進中國馬拉松學院建設,系統組織開展馬拉松人才培養工作。到2020年,全國馬拉松規模賽事將超過1900場,中國田協認證賽事達到350場,各類路跑賽事參賽人數超過1000萬人次,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達1200億元。
中國馬拉松經濟正在一路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