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珊
在“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當中,實驗課程占據非常重要的比重,根據《高職高專院校人體解剖學教學大綱》,人體解剖課程實驗課教學的目的在于鞏固學生理論課知識點,使學生科學有效地學習人體各系統、器官形態與構造特點,為之后學習各臨床課程打下堅固扎實的基礎。近年來隨著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的不斷改進,學生充分意識到解剖學習的重要性,但存在知識點掌握不夠牢固的問題。本文以大專臨床專業“人體解剖學”課程為例,探討在翻轉課堂的輔助作用下,在實驗課教學中加強學生的互動參與,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
一、學情與教情分析
對參與到實驗中的2017級臨床專業六個班級316名學生開展調查問卷顯示,80%為理科生,20%為文科生。從知識基礎來講,理科生對標本的解剖結構位置空間理解能力較好,文科生對解剖學詞條背誦效率較高。約16%的學生為春季高考生,之前接觸過解剖學相關內容,大部分學生在大學之前并沒有解剖學基礎。從學習困難程度上來看,大部分學生充分認識到解剖學課程的基礎性與重要性,但表示部分內容難以理解,60%左右的學生表示晚自習會復習近期學習的內容,12%的學生表示課外文體活動較多,課下從來不復習。
實驗課程在“人體解剖學”課程當中占到重要比重,從臨床專業的學習計劃來看,解剖學是專業基礎必修課程,所授內容包含人體各系統各器官知識,內容繁多,需要大量記憶知識點,學生容易疲勞,記憶效率低下,教師講解費力,雙方均需要更多的互動來提升課堂教學和學習的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通過調查問卷可知智能手機在學生中的覆蓋率已達到100%,為提前發送預習課件、微課視頻和習題提供了技術設備條件,學生可通過提前預習課程內容,將課上和課下學習練習起來,這為翻轉課堂的實現提供了條件。
二、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在本次研究當中,根據課程內容結構以及難易程度,選擇了視器和前庭蝸器兩個章節的課程作為翻轉課堂的應用章節。隨機選擇2017級臨床專業六個班級共316名學生進行實驗,三個班級為使用翻轉課堂的實驗組,另外三個班級按常規實驗課計劃進行教學,作為常規對照組。對實驗組學生,課前在教學平臺和手機課堂上發送學習目標、重難點結構詞條、微課視頻,每個班級約50人左右,分為6組,每組設立組長擔任主要發言人。上課時先提出學習目標進行討論,組長到講臺上分析基本概念和重點難點,然后對全班學生進行提問。課堂討論完成后再依據教學計劃進行標本和模型的解剖、制作、觀察。課后發送章節相關習題,計算答題正確率。在實驗性的翻轉課堂教學方案完成后,對實驗組學生進行調查問卷聽取反饋意見。
三、結果及結論
翻轉課堂輔助教學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課后習題平均正確率78.5(±5.7)%,高于對照組的75.4(±6.3)%,統計學分析P=0.042,P<0.05。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翻轉課堂進行輔助教學的模式具有良好的接納度。
翻轉課堂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在翻轉課堂的實施過程中,小組成員互相督促,通過小組討論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參與度和學習效果都有良好的提升。
翻轉課堂對輔助實驗課教學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在接下來的教學方案里,我們會更多地考慮翻轉課堂這一互動型教學模型在教學計劃中更科學的應用。
參考文獻:
[1]胡蔓蔓,曹海波,董玉泉,等.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課崗融合式翻轉課堂研究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8(1).
[2]孔祥照,劉 揚,李 囡,等.PBL教學法應用于人體解剖學第二課堂教學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