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芝
摘要:“關注傾聽”是新課標賦予學生學習習慣的新內涵,學生在課堂能認真傾聽---傾聽老師的講課,傾聽同學的發言,才能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開啟思維的火花,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保證我們的課堂活動有效地進行。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課后思考,對所執教班級存在的傾聽問題進行了細致觀察和成因分析。
關鍵詞:傾聽;信息技術;情境;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設計越來越新穎,課堂上學習氣氛也越來越活躍,但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一些現象:學生“大膽”地爭著說,搶著說,卻沒有耐心去聽老師說,更沒有耐心聽同學說。看似熱鬧的課堂,卻好像少了點什么?仔細想想,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多了,參與討論的機會多了,可耐心傾聽、仔細傾聽的現象卻少了,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那么是哪些原因導致孩子們越來越不愿意聽了呢?
一、學生課堂傾聽現狀
學生對電腦特感興趣,一看到它就來勁,開始動手操作前,老師剛說:“下面,我們準備……”就發現大部分同學已經迫不及待地在動手操作了;當教師在電腦房里耐心地講解、分析時,有的學生東張西望,有的交頭接耳,有的自顧自地敲擊著鍵盤、移動鼠標,完全聽不進老師在講什么;有的學生雖坐得端端正正,像在聽課,其實任何聲音都沒聽進去,當被老師提問時,就答非所問;有的學生在學習討論時,還沒有聽完老師的要求,熱鬧的討論便開始了。
(1)只對電腦感興趣,無心聽講
學生對電腦特感興趣,一看到它就來勁,開始動手操作前,剛說:“下面,我們準備……”就發現大部分同學已經迫不及待地在動手操作了;當教師在廣播屏幕耐心地講解、分析時,有的學生東張西望,有的交頭接耳,有的自顧自地敲擊著鍵盤、移動鼠標,完全聽不進我在講什么。
(2)急于變現自我,無心傾聽同學發言
當別人發言時,缺乏耐心地去聽,而是急著舉手、插嘴、代替別人回答等等,課堂上看似氣氛活躍,實際效率不高,學生只顧著表達自己,而沒有人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以至于一再重復別人的發言。
(3)急于操作,沒有耐心聽完老師要求
有的學生在學習討論時,還沒有聽完老師的要求,便展開了討論。表面看是熱熱鬧鬧的,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
scratch模塊《青蛙過河》當時我正準備組織大家以小組的形式交流、討論如何得到方向不同的花朵。我說道:“請大家先看書嘗試將青蛙移動到第一片荷葉上,并交流討論“移到......”和“在1秒內滑行到......”兩個控件的效果?”未等我說完,孩子們己迫不及待地行動了起來,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討論,我的后半句話早已淹沒在了孩子們的聲浪中。我怕孩子們沒聽清要求,又提高嗓門,把后半句話重復了一遍。我在參與有些小組的討論中,發現還是有不少孩子沒有聽到老師后半個要求。
二、原因分析
根據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幾種具體表現, 結合教育心理學及相關的理論分析,我對造成學生“沒”聽、“不”聽、“放棄”聽、聽不“完”現狀的主要原因進行如下分析:
(1)學生自身問題
首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表明,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持續時間較短,他們的有意注意往往只能保持 15 到 20 分鐘,超過這個時間,許多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脫離教學,轉移到其他方面。 這是由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決定的。 其次,教學內容相對枯燥、教學手段單一是小學生“沒”聽的主要誘因。
小學生大部分以自我為中心,有著強烈的表現欲,但自控能力卻比較弱,喜歡把他人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身上,但每當別的同學在發言時,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被別的孩子回答時,有的學生會產生沒有表現機會的失落感,以致心情“沮喪”,“無心”再聽別人的回答是否正確,有的學生為了引起老師注意,自己沒有認真傾聽,要么與周圍同學交頭接耳,要么插嘴盡情釋放自己的想法,破壞課堂常規,有的學生認為和我無關,不去傾聽同學發言。
(2)家庭原因
現代家庭幾乎是獨生子女,都太溺愛孩子,造就孩子多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的表現欲望強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們不喜歡或不愿意聽別人說話,在別人講話的時候往往愛插嘴,或打斷別人的說話。
我校學生的來源復雜,家庭的背景不同,多數家長文化修養不高,大部分家長整天忙于生計,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培養意識薄弱對學習習慣的培養少之又少,導致了學生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3)教師原因
教學設計不夠生動有趣,不足以長時間吸引學生興趣;課堂準備不足,有部分學生無所事事或者出現課堂“真空”;對新課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在實踐新課程過程中,教師往往沒有太多關注學生是否有傾聽別人發言的習慣;即便注意到傾聽,但是要求不夠細化,沒有做到有效地傾聽學生的發言以及傾聽后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這樣就使學生信息的準確性與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使一些師生的互動流于形式導致教學缺乏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