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 張晴云
摘要:目前,我國對于貧困問題的研究已形成較完善的分析體系,極大地豐富了精準扶貧的內涵。但多為針對單一貧困地區的扶貧實踐研究,缺乏多地區的比較分析,難以在實踐上為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模式的選擇和實施提供具體參考。同時,由于每個貧困地區的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存在不一致,如何提高精準幫扶的精準化程度,為貧困地區選取一種合適高效的幫扶方式,是精準扶貧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圍繞精準幫扶,以比較分析為研究視角,選取甘肅省慈王村與湖南省雙阜村為調研對象,分析總結兩個村精準扶貧模式的實踐情況及成效,進而為其他貧困地區提供精準幫扶的實踐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模式比較;對策建議
目前,我國對于貧困問題的研究已形成較完善的分析體系,極大地豐富了精準扶貧的內涵。但多為針對單一貧困地區的扶貧實踐研究,缺乏多地區的比較分析,難以在實踐上為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模式的選擇和實施提供具體參考。同時,由于每個貧困地區的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存在不一致,如何提高精準幫扶的精準化程度,為貧困地區選取一種合適高效的幫扶方式,是精準扶貧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圍繞精準幫扶,以比較分析為研究視角,選取甘肅省慈王村與湖南省雙阜村為調研對象,分析總結兩個村精準扶貧模式的實踐情況及成效,進而為其他貧困地區提供精準幫扶的實踐建議。
一、甘肅省慈王村和湖南省雙阜村的貧困現狀
(一)貧困村基本情況
慈王村是甘肅省重點貧困村,位于臨夏市東北郊區,全村耕地面積為1203.24畝,人均耕地0.8畝。主要產業為養殖業和種植業,其中養雞富民合作社年出產1000余只,其余養殖戶有20余戶。溫室基地建成面積870畝,共有種植戶24戶,主要種植甜瓜、西瓜、平菇、辣椒等。目前全村有8個合作社,共398戶、1635 人。截至2015年底,全村貧困戶為122 戶、貧困人口 507人。
雙阜村位于湖南省沅江市共華鎮西北部, 有15個村民小組。全村有水稻面積7183畝、旱土1500余畝、水面及低洼地2000余畝。全村共1100余戶、人口4321人。截至2015年底,全村貧困戶為153戶、貧困人口332人。
(二)貧困戶基本情況
基于調研問卷的統計分析,慈王村與雙阜村的貧困戶基本情況如下:
在年齡分布上,慈王村貧困人口年齡分布較均勻,青壯年約占45%;雙阜村年齡分布極不均衡,人口老齡化情況嚴重。在勞動力分布上,慈王村普通勞動力占比61.34%,無勞動力34.32%;雙阜村的比例與之相反。在學歷分布上,慈王村與雙阜村貧困人口小學及以下學歷占比分別為55.99%和70.99%,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僅在2%左右,而且雙阜村貧困人口中文盲及半文盲達到12.35%。在人口健康狀況分布方面,慈王村貧困人口85.80%為健康,少數患有大病與殘疾;雙阜村51.20%的貧困人口患有長期慢性病。在貧困戶屬性方面,慈王村一般農戶占比68.85%;雙阜村一般農戶占比僅4.57%,一般貧困戶占比達66.67%。兩個村的低保戶和五保戶占比均在28%左右。
通過對兩個村貧困戶年齡、勞動力分布、學歷分布等情況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慈王村貧困人口年齡分布較均勻,青壯年較多,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需要靠政府救濟生活的低保戶與五保戶數量較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慈王村大部分貧困人口自主脫貧能力較強;而雙阜村貧困人口老齡化情況嚴重,大多患有慢性病,低學歷人口占比較大且無勞動能力,只能靠政府救濟,脫貧難度較大。所以,雙阜村的貧困現狀更為嚴峻,需要針對其貧困現狀與原因,加大扶貧力度,幫助早日脫貧。
(三)致貧原因分析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兩個貧困村致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病、因殘。一般而言,貧困村醫療設施保障不健全,貧困戶普遍不富裕,低學歷人口較多,在自己身體出現病癥信號時很容易忽視,選擇去醫院的人較少。同時,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發人群,故老年人比例較高的雙阜村因病致貧達78.2%。隨著社會的進步,大部分村民選擇工資待遇高但高強度、高危險的建筑工人等職業,因高空作業等造成身體傷害的事例隨之增多。此外,由于婚檢、產檢落實力度不夠,導致胎兒先天殘疾的機率增加。二是缺乏資金和技術。這在慈王村表現得更為明顯,貧困戶占比分別為40.2%和21.33%。針對這類情況,在技術上要引進外力,聯系農業科技團隊,開發致富產業,提高村民產出,增加村民收入;在資金上要減少融資環節和利率,增加村民貸款的優惠福利,多提供村民脫貧致富的機會。
二、慈王村和雙阜村扶貧模式實施情況比較
雖然慈王村和雙阜村均實施了整村推進、融信貸和科技文化為主的“輸血式”模式和產業扶貧為主的“造血式”模式,但是在精準扶貧的具體措施、實施程度等方面,兩個貧困村仍存在差異。
(一)“輸血式”扶貧模式實施情況
在整村推進模式上,兩個貧困村所在市政府2016年均向村里下派干部推動各項扶貧事業建設,投資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完善等,但投入力度差異明顯。慈王村下派79名干部,而雙阜村只有7名;慈王村投資130萬用于道路硬化與渠道改造,投資20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40多盞;雙阜村投資60萬元左右,硬化道路5公里,修理路燈;按照8000—12000元/戶標準給予貧困村戶危房改造補助,慈王村補助15戶,雙阜村補助6戶。目前,慈王村除修建幼兒園、衛生院、養老院外,還修建了文化廣場,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
在金融信貸扶貧模式上,慈王村投入資金270萬元建立產業發展互助社,貧困戶借款率達85%;蘭州銀行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設立415萬元專項貸款,市政府精準扶貧專項貸款貼息措施為慈王村貧困戶均補助0.1萬元入社資金。雙阜村與浦發銀行合作,解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申請和基礎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但具體實施方案仍在籌備。
在科技文化扶貧模式上,兩個村都實施了“雨露計劃”,組織村民參加就業培訓、短期技能培訓等。此外,慈王村投資10萬元建設“鄉村舞臺”,組織村民文藝演出;投資5萬元修建籃球場、羽毛球場等,提高村民體育素質。雙阜村村委組織村民成立“雙阜村花鼓戲劇團”,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二)“造血式”扶貧模式實施情況
1.慈王村——特色山林散養珍珠草雞幫助式幫扶模式
“特色山林散養珍珠草雞幫扶模式”是2015年在慈王村駐村隊長的倡議下發起的,12名幫扶干部每人投資5000元作為雞場的無償啟動資金,再鼓勵貧困戶自籌參股,最終籌得14萬元建設占地為10畝的標準養殖場,再將草雞提供給周邊茶園、農家樂,形成完善的生產銷售鏈,為貧困戶家庭增加穩定的收入來源。
“特色山林散養珍珠草雞幫扶模式”產生的原因:一是慈王村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村民荒地較多,環境干凈優越,這為養雞場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二是慈王村地理位置優越,周邊茶園、農家樂數量居多,當地清真食品“爆炒草雞”遠近聞名,草雞市場供不應求,這為養雞場的建立提供了市場優勢。三是駐村工作隊中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更科學、更高效的養殖方式為養雞場的建立提供了技術優勢。
2.雙阜村——特色生態旅游幫扶模式
“特色生態旅游幫扶模式”處于起步階段,是雙阜村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采取“鄉村黨政+企業+農戶”的方式,貧困戶和村委會以土地或資金入股,開展農業生產觀光、農產品采摘、加工等活動,形成以觀光農業為支撐、帶動當地多個產業發展的格局。目前,千畝現代休閑農業項目已簽訂合同,項目投資500萬元, 2017年已正式啟動。
“特色生態旅游幫扶模式”產生的原因:一是雙阜村地處美麗富饒的洞庭湖畔,氣候良好,資源豐富,每到暖春,雙阜村萬畝油菜花競相開放,芬芳滿溢,這為雙阜村發展特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二是沅江市文化底蘊深厚,外來游客人數眾多,這為雙阜村發展特色旅游提供了穩定的人流資源。三是雙阜村種養殖品種繁多,以種養殖園為主要經營項目,讓游客就地消費,為特色旅游的發展提供了附加優勢。
三、慈王村和雙阜村扶貧成效比較分析
(一)精準扶貧的成效對比
慈王村和雙阜村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引導下,根據自身特點,形成自己的特色扶貧方式。但由于自身條件、投入力度及現處階段的不一致,使得最終的脫貧效果存在差異。2016年,慈王村脫貧476人,占2015年底貧困人口的93.88%;雙阜村脫貧72人,僅為2015年底貧困人口的21.69%。這種差異在貧困村民人均純收入上更為明顯。如圖1所示,慈王村貧困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433.48元上升至2016年的3876.8元,年均增長率約為30%;雙阜村貧困村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2014—2016年間,年均增長率僅在3.5%左右。2014年兩個村的貧困村民純收入相差甚微,隨后差距增大,至2016年慈王村貧困村民的純收入是雙阜村的1.62倍。可見,慈王村在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后,脫貧成效比雙阜村更為顯著。
(二)扶貧效果差異的原因分析
從兩個村扶貧模式實施情況來看,慈王村在基層領導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投入力度明顯大于雙阜村,金融信貸的扶貧模式也為慈王村提供了資金便利;而雙阜村的金融扶貧方案仍在籌備中,這是兩個村出現成效差異的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從“輸血式”扶貧模式向“造血式”模式轉變時,是否擁有成型的特色產業,這是脫貧致富的關鍵。良好的基層領導、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充足的資金來源是發展產業的必要條件,慈王村在努力創造發展產業的必要條件后,比雙阜村優先一步發展產業,通過“工作隊+ 基地 + 農戶”的運行模式發展特色草雞產業,基本形成以“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加快了慈王村脫貧致富的步伐。而雙阜村由于之前基層領導產業發展意識淡薄和產業發展條件匱乏,忽視了通過特色產業發展實現全面脫貧的重要路徑,所以才造成與慈王村在脫貧成效上的差距。比較好的一面是,目前雙阜村開始重視產業的發展,利用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發展觀光農業生態旅游,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雙阜村將實現以觀光農業為支撐的全面產業脫貧。
四、精準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建議
通過實地調研和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提高精準扶貧成效的關鍵在于從“輸血式”扶貧模式到“造血式”扶貧模式的轉變;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開展特色產業扶貧,是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的必經之路。針對目前精準扶貧政策在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基層領導政策傳達力度與實施度不夠、扶貧資源配置不合理、金融扶貧難以落實、產業形成與發展存在困難等問題,提出精準扶貧實踐過程的相關建議。
(一)樹立總體統籌發展理念,明確精準產業定位。
貧困地區一般集中連片,資源共享度較高,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間。應將幾個貧困縣聯系起來總體規劃,在統籌發展的理念指導下明確主導產業,并從中長期的角度分析主導產業發展的優劣勢、外部機遇及挑戰,系統地思考整片貧困地區主導產業的發展策略,將扶貧產業納入地區整體產業的發展框架,促進協調各地區產業間的發展。要注意保護貧困地區的生態系統,產業規劃和布局不能違背當地的生態環境。扶貧開發成效重在精準,各貧困地區要找準自身定位,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上創新完善。要扶持帶動力強的產業項目,通過項目帶動形成品牌與規模,激發貧困人群的致富激情,以吸引資本和人才參與到精準扶貧。
(二)利用“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鼓勵引導貧困戶創業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對貧困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不可替代。對貧困地區本土產業而言,銷售渠道窄和消費人群少是影響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正確利用“互聯網+”的網絡平臺,線上線下結合銷售,不僅能促進自身產業的發展,更能輻射到貧困地區的交通業、物流業及電子商務業。為此,要在貧困地區建立電商服務網點,為村民提供電子商務培訓,并對在網上開設店鋪的村民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和優惠金融服務,鼓勵村民留在家鄉創業創新,就地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發展當地經濟,提高貧困地區的人均收入。
(三)加強基層扶貧隊伍建設,推動企業加入扶貧隊伍。
目前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必須健全貧困地區基層扶貧機構,配置扶貧專職人員,引入扶貧專職公務員,提高扶貧隊伍素質。要落實干部駐村機制,明確工作職責,將駐村干部與幫扶工作緊密聯系起來。同時,鼓勵企業和商會積極投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來,引導企業和貧困地區建立幫扶關系,加大精準扶貧力度。
(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扶貧資源配置機制。
基礎設施落后影響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是造成貧困戶致貧、返貧的主要原因。要加強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保障體系,合理增加重大疾病或地方疾病的報銷補助標準及異地醫院治療的報銷比例,建立精準的醫療保障措施體系,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要建立健全精準扶貧資源配置體制,提高扶貧資源的整合優度,將扶貧項目的審核權利下放到基層,允許根據貧困村民的現實需求實施最有益的扶貧項目。
(五)加大農村金融扶貧投入力度,激勵小型金融機構進入。我國貧困人口人數較多,任務艱巨,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金融機構的參與度影響著扶貧成效的優劣。目前大部分貧困地區存在扶貧項目融資難和金融機構扶貧力度不強的現象,應通過財政獎補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建立規范有效的扶貧資金借貸模式,讓更多的貧困戶享受到精準扶貧貸款優惠,感受農村金融改革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參考文獻
[1]楊雪英,李秀云. 江蘇三大區域精準扶貧政策及成效比較研究[J]. 北方經濟,2017,(04):63—66.
[2]張玉強,李祥. 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精準扶貧模式的比較研究——基于大別山區、武陵山區、秦巴山區的實踐[J]. 湖北社會科學,2017,(02):46—56.
[3]賀東航,牛宗嶺. 精準扶貧成效的區域比較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5,(11):58—65.
[4]陳緒敖,何家理. 秦巴山區、武陵山區集中連片扶貧調查及可持續發展模式比較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15,(08):266—272
[5]黎沙. 我國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及對策研究[D].南京大學,2016.
[6]楊園園,劉彥隨,張紫雯. 基于典型調查的精準扶貧政策創新及建議[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03):337—345.
[7]李鵾. 精準扶貧:恩施市龍鳳鎮的政策背景、實施現狀與對策建議[J]. 清江論壇,2014,(04):55—58.
[8]王雙蘭. 縣域“精準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 黑龍江金融,2016,(08):64—65.
[9]胡正天.湖北省插花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研究[D].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16.
[10]祝慧,莫光輝. 精準扶貧的階段性成效與創新突破[J]. 經濟縱橫,2016,(07):53—57.
[11]李云才.以產業為抓手實現精準扶貧——關于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啟示與建議[J].中國合作經濟,2016,(06):44—47.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 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欣文